曆史給天津留下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樓,走在天津的五大道上,總忍不住東張西望一番,因為沿途小洋樓的古舊韻味很引人入勝、英式、法式、俄式、意式、德式……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物争奇鬥妍,難怪天津又被稱為“世界建築博物館”。這些小洋樓集中在五大道即: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成都道上,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美觀,裝飾考究。
馬場道位于天津市城區中南部是五大道中全國較為知名的一條曆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東北起南京路,西南自吳家窯大街入河西區,折向南止于天津市工業展覽館。長3216米,寬18~50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原系英擴充租界,1901年随建賽馬場而建,故名馬場道。
馬場道兩旁有許多著名的近代建築,名人故居,小洋樓,來天津旅遊一定要來五大道,而遊覽五大道必先遊馬場道,而馬場道上不可錯過必遊景點有:北疆博物院、劉冠雄故居、雍劍秋故居、朱啟钤故居等。

特 點:該樓系磚木結構,外牆為淺黃色水泥砂漿疙瘩牆面,瓦壟鐵房頂。一、二樓之間有水泥雨檐腰線,長方窗為主,部分圓窗作為點綴,方、圓對比,嚴謹而活潑精巧。内裝修為橢圓拱券甬道結構,天花闆有燈光灰線。一樓有大客廳、飯廳、備餐室、廚房和廁所。二樓有卧室、書房和衛生間。菲律賓人字細木地闆、雙槽窗。
馬場道在英商賽馬會經理德璀琳的主持下進行重修,馬路加寬,路基擡高,與路兩旁尚未開發的“荒蕪”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馬場道路南這一側,并不屬于英租界,而是德租界推廣地。一位年輕的德國軍官看中了馬場道與河北路交口西南側的這片土地。傳說這位軍官對西班牙建築情有獨鐘,于是并沒有建設傳統的德式住宅,而是讓設計師設計了一所西班牙風格的小樓。1905年,淺黃色的達文士樓在馬場道南側建成。遺憾的是,在這所小樓裡,德國軍官沒有留下任何關于他個人經曆的介紹,以至于今天我們連他的姓名都無從檢索。
在樓内很多顯著位置,都镌刻了一個漂亮的族徽。如樓梯杆柱頭和洋樓的東外牆上,至今還能找到清晰的族徽标志。這是一個盾牌的形狀,中間是兩個變形的字母組合。較容易辨認的一個字母是“F”,另外一個字母可能是“T”,也可能是“J”。
年 代:上世紀20年代初
建築面積:3477平方米
建築特色:該建築為磚混結構,歐式連體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由7棟同樣形狀的連體洋樓組成。主體為二層,局部三層,首層入口處有高石階,長方形門洞,二層有條形護欄陽台,三層平台築四個托體封閉陽台,風格獨特,1-2層原有小型升降機。
這棟小洋樓和一位天津人有關,但這位天津人卻不是這棟小洋樓的主人。
1989年4月1日,春寒料峭的首都機場, 一架從新加坡飛來的專機緩緩降落,将金乃千的遺體送回了故土。這位參加中國首次赴東南極考察隊的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在返航途中因突發心肌梗塞逝世,是第一個殉職于南極事業的中國人。當年,舉國悲切。
出生在天津的金乃千,早在天津一中就讀時就表現出戲劇表演方面的天賦。上世紀五十年代留任中央戲劇學院做教師,培養了多位如今聲名顯赫的演員,而他自己也塑造了屈原、李爾王等經典舞台形象。
人生如戲,一代戲劇大師的殉職令人扼腕,亦令人生歎。而他在踏上南極這次沒有回程的征途前,将最後的日子留給了天津,留在了馬場道30号那棟靜靜的小樓裡。
馬場道30号不是金乃千的舊居,這裡實際是他叔叔的家。在30号的主人金廼宣家裡,金乃千的親弟弟金乃剛和幾個堂弟一起回憶了這位長兄,他們家族的驕傲。金乃千出生後曾住在長沙路48号,以及敦厚裡7号,考入中戲後,便長居北京。上世紀70年代,金乃剛舉家遷到廣西,從此,金乃千每次回天津便把馬場道30号的叔叔家作為落腳之地。
建築特色:三層建築,折衷主意風格,方形門窗,多波瓦頂,居住設施完善。
馬場道西起新華路,再折向北直到新華南路國小一側的房子,都曾經是“徐氏舊宅”。這個徐氏,不是别人,正是民國總統徐世昌。昨天提到的胡若愚舊居,其實也是徐氏的舊宅。徐世昌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女嫁給了許大純,而許大純居住過的這所房子,正是他當年迎娶徐家小姐時,徐世昌送給女兒的嫁妝。
當年的“徐氏舊居”裡居住過徐世昌和他的夫人、女兒、女婿、外孫。這些房子連成一片,每一棟房子裡面都住着與徐家關系密切的人。但随着時代變遷,徐世昌去世後,徐家上下很難再繼續居住在這成片的“豪宅”裡,于是大部分房子被出租,少數房子則出售給外人。許大純曾經居住過的這所房子,是徐家最早出售的房産之一。
徐世昌(1854-1939),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蔔五,号菊人,又号濤齋(号水竹邨人),晚号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等。
與電視劇裡奢侈富貴的貴族生活對比,徐世昌在天津做寓公之後,對家人日常生活要求嚴格,全家上下都過着儉樸單純的生活。
徐家的日常家宴通常隻有兩個菜,一葷一素,無論幾口人吃飯,一般情況下都不加菜。除非遇到老人過生日,或其他重要的節日,徐家的餐桌上很少見到大吃大喝的場面。徐世昌過世之後,徐家的長輩是他的兩位夫人,徐家子孫在兩位老人的言傳身教下,從小就養成了長幼有别、愛惜糧食、勤儉持家等生活習慣。比如在飯桌上,太小的孩子不允許同老人同桌吃飯,當孩子們長大一點兒,懂得了一些規矩後,與長輩一起吃飯時不許說話、不許剩飯粒,夾菜的時候要把最好的留給老人……影視作品裡,那些纨绔子弟在餐桌上狼吞虎咽的畫面,在現實的總統家宅裡,是根本不會出現的。
徐世昌一生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橫征暴斂”“搜刮民财”,他擔任民國總統初期,總統俸祿是年薪20萬大洋。任職前兩年,他應該是拿到了年薪;但到任職後期,“直奉大戰”爆發,國内情況混亂,總統年薪幾乎成了一紙空文。徐世昌大半輩子為官,從清末到民國,如果他想要“A錢腐化”,機會應該數不勝數,但徐世昌非常鄙視這樣的行為。他的好友王懷慶,以“徐夫人胭脂費”的名義送來了10萬大洋,徐世昌一怒,也不顧什麼老友情意,任王懷慶等在客廳多時,徐世昌就是避而不見。
在幾任民國總統裡,徐世昌可能是“最窮”的一個。除去置辦的部分房産,徐世昌沒有投資,他晚年把個人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詩詞歌賦、書法繪畫、著書藏書的愛好裡。他讓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節儉,但在著書藏書這些“有用的地方”卻毫不吝惜。
徐世昌一生作詩過千首,晚年組織“晚清簃詩社”,并編撰《晚晴簃詩彙》。他的書法師承顔蘇,博采衆長,有《水竹邨人臨帖》《石門山臨圖帖》等問世,并有《百硯譜》評硯專著。他的畫,善山水和松竹,喜歡繪制扇面,造詣甚高,其代表作有《晴風露月四竹圖》等。後人評價徐世昌,“平淡天真,意趣高古;筆鋒淩厲,狀如削玉;詩畫相映,書畫同體;神韻相連,清爽不凡。”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