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手機界坐二望一的華為,還要補哪些課?

2017的第三季度,華為的「趕超蘋果手機」的目标終于實作——華為手機在全球市場佔有率上首超蘋果,位列第二。然而,此時的華為有多麼「激動」,外界就有多麼「冷靜」。首先,華為在高端機上一直拼不過蘋果,而在中端機上更是落于OV(OPPO、Vivo)之後,這不免讓華為處于非常被動的位置。本篇文章作者邢書博,B站賬号HSINGBO熊提督,雷鋒網已獲作者授權釋出。

首先,恭喜華為,恭喜餘承東,在全球市場佔有率上超過蘋果,位列第二。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資料顯示,華為手機發貨量達到1.12億部,同比增長19%,收入同比增長超30%。

這組資料頗值得玩味。收入增幅大于市場增幅,意味着在過去三個季度,華為賣出了更多高端機。行業共識是,高端機是手機廠商最重要的利潤和品牌價值來源。餘承東也說:“利潤來自高端産品,低端産品沒有利潤……我們需要持續的利潤增長來支援。”

不過,如果要看利潤的話,華為所面臨的卻是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今年Q1的營業利潤總額為121.1億美元,蘋果、三星分别瓜分了83.4%、12.9%,華為大概隻有蘋果的十分之一。根據騰訊科技的描述,蘋果銷量下滑并非不受市場歡迎,而是iPhone 7供應鍊産能不足,實屬供不應求。華為卻是開足馬力機海戰術慘勝的結果。這一進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

利潤不高,庫存周期較長

某種程度上說,發力高端機是華為的美好願望,但這個銷量世界第二的帽子,卻是以華為榮耀和華為暢想為代表的低質低價手機撐起來的。當然,從滿足中低端亞非拉不同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發力低端機無可指摘,但市場歸根到底看的是利潤率。何況華為不上市,沒必要像小米之于紅米,靠市場規模擡高估值。

答案隻有一個,華為真的很努力,但理想太遠,時間又過得好慢。

華為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顯示,華為手機在上半年發貨量達到7301萬台,P系列和M系列高端機合計銷量卻隻有1450萬台。而這已經是華為高端機總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之後的結果。剩餘5000多萬台的出貨量,悉數來自千元機甚至百元機的貢獻。

是以說,華為在本質上還是一家追求薄利多銷的以低端機為主的國産手機廠商。有多低端呢?市售的華為暢想6,以5寸720p聯發科處理器行走江湖。而這個配置,近似于五年前的Nexus 4,按手機周期來說應該是淘汰三輪的産品。那個時候餘承東說,華為要用五年時間打敗蘋果三星。如上所述,高端機纏鬥中,華為沒讨到什麼便宜。出貨量比不過三星,利潤率和蘋果是整整一個量級的差距。無怪乎任正非警告華為消費者BG,一部手機賺30元算什麼高科技,别沾沾自喜。

在手機界坐二望一的華為,還要補哪些課?

雷鋒網注  任正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總裁

“你們說要做世界第二,我很高興。蘋果年利潤500億美元,三星年利潤400億美元,你們每年若是能交出300億美元利潤,我就承認你們是世界第三。”這是2014年,華為手機坐三望二時,任正非說的話。當時他隻關心兩個方面,一個是利潤率,一個是庫存風險。

目前,手機廠商庫存周轉效率最高的企業是蘋果,按照(庫存/銷售成本)×360天的計算公式,過去幾年間,蘋果周轉天數保持在5-6天。更短的周轉期,意味着更通暢的分銷管道和更強勁的市場需求。本質上,這是一種将庫存成本轉嫁到供應商和代工廠的手段。通過供應鍊控制,蘋果可以花同樣多的錢,實作更多輪次的采購/生産/分銷循環。

這一點任正非看得眼熱,但餘承東實在無能為力。究其原因,蘋果一年隻出一款機器,供應鍊比較簡單和垂直,而華為是四大系列機海戰術,繁雜的機型和配件限制了華為在庫存方面的能力。事實上,華為在2015年吃過虧。當年華為發了一個“一億出貨量”的宏願,大幹快上不考慮後果。

而Mate 7的偶然成功,更讓餘承東沖昏了頭腦,緊随其後釋出了Mate S,并誇下海口聲稱“華為Mate S要與蘋果和三星進行産品競争,在我餘承東的字典裡,沒有第二隻有第一。”結果呢,Mate S從4000元高價跳水到1500元。而3600元的華為P6,現在賣650元。對,就是2017年的現在,華為還在清理兩三年前的庫存。

2016年2月19日還有個插曲,台灣電子時報爆出華為手機為了消化庫存,不得已砍掉了2016年Q1的一些訂單。當時電子時報還說“這聽起來讓人很是意外。”

意外嗎?一點都不意外。華為财報顯示:2015年華為庫存周轉天數為94天,此前的2014年,華為周轉天數為104天。補充一點,華為的供應鍊管理水準在國内屬于第一梯隊,卻和蘋果差了近20倍的庫存周轉和10倍的利潤。任正非如果看到現在華為的供應鍊和利潤率,對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的華為終端,也應該有好多話想說吧。

強敵環伺,線下門店太多欠賬

在手機界坐二望一的華為,還要補哪些課?

2014年華為坐三望二的時候還是中華酷聯的天下。同作為營運商合約機出身的四家傳統廠商,還沒有被線下的OV和線上的小米拳打腳踢,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現在華為開始坐二望一,酷派賣身、聯想轉行、中興賣兒賣女把旗下努比亞都折騰光了。隻留下華為活得還算不錯,但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隻是現在,在中端機市場,華為連OV都打不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釋出的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營業利潤為537.72億美元,華為營業利潤為9.29億美元,占比1.6%;而OPPO營業利潤為8.51億美元,占1.5%;vivo營業利潤為7.32億美元,占比1.3%。如果OV像華為和華為榮耀一樣合計利潤的話,華為隻有OV的一半利潤。(當然OV不會合計利潤,這是後話。)

更為直覺的差距來自賽諾今年6月份的手機市場報告。在2000-3000元檔的中端機市場占比中,華為加榮耀僅占18.4%,同期OV占比60.1%,其中隻OPPO R11一款機型,就占據了2.7%的市場佔有率。這款機型,以2999元的價格逼近高端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中高端機型,至少在價格方面,并不那麼泾渭分明,也讓華為高端機芒刺在背。

在中端市場上,品牌和管道依然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華為似乎并不擅長。也許人家也不屑于和OV争搶流量明星。畢竟榮耀總裁趙明也說,不會砸錢拼營銷,提高營銷和零售效率。品牌多有虛妄,不好量化。而要提高實打實的零售效率,線下店不可或缺。

趙明說目前榮耀線上線下的比例分别為55%和45%,争取年底能持平。即便是這樣,面對OV全球30萬家線下店的熊熊烈火,華為準備開設的15000新店卻有點比下有餘比上不足。哪怕加上華為已有的35000家店,對于華為全年1.4億台智能手機銷量目标來說,怕也是小馬拉大車,何況品牌和利潤率上華為并不占優。而線上下,華為最缺乏的是合作夥伴,尤其是合作多年的老夥伴。

終端沒黏性,量大質不優

無論是華為還是榮耀系列,在2000元檔的機型并不多。除了單款爆品的華為高端機器,華為對出貨量的貪婪可都壓在自家千元機、百元機的肩膀上。

華為的低端機,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叫“終端沒有黏性,量大而質不優”。

說到底蘋果是軟硬一體兩條腿走路,iOS才是蘋果的核心競争力。當然硬體也不差,比如蘋果的處理器雖說用的ARM架構,但自己設計優化過;而華為買的是現成的公版處理器,這次用的NPU也是現成的解決方案。

以前和國産打架的時候,大家都買現成的倒也無妨,現在要和蘋果三星抗衡,技術儲備不能不考慮。

三星是硬體一條大腿又粗又硬,螢幕、記憶體、相機、soc什麼都能自己造,供應鍊是自家開的。雖說以前三星也在用高通的基帶,但好歹是高通的。華為可是用了7年55nm祖傳台灣威盛基帶,發熱耗電黑屏當機,導緻麒麟950之前的華為自産CPU都是殘次品,賣了高價也買不了高質,使用者自然反感。

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以前,雖說移動基站也是華為自己做的,但自家手機的信号還是比不上使用聯發科的機器的原因。引以為傲的萊卡鏡頭,到頭來隻是索尼的CMOS加上萊卡的算法而已。這也是目前國産手機面臨的普遍困境。

無論低中高什麼款式的手機,因為供應鍊受制于人,最終隻處于“薄利多銷”的境地,賺些辛苦錢。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上半年國産手機出貨量占比超九成 ,利潤卻不到一成。貴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華為,重要元器件均被國際大廠壟斷。

沒有自主作業系統,趕超蘋果是虛火過旺

硬體上的差距還有希望去追趕。今年麒麟970的CPU性能就略有超過高通,算是一個利好。但系統上的差距,單單Android這一條,華為就赢不了蘋果。因為這屬于蘋果和谷歌之間的戰争,而華為手機隻是谷歌的小弟和專利盾牌。

在Android陣營内,谷歌扶植了無數“代理人”,每隔幾年就換一個——它要保證自己對于Android陣營的絕對話語權,不會放任一家做大。三星曾經推出過自己的Bada系統,最後不了了之。原因也很簡單,再好的系統,沒有應用生态就是死水一潭。

阿裡巴巴曾經推出過自稱獨立于Android,但完全相容Android應用的阿裡雲系統,并在入股魅族的時候裝進了Flyme OS的底層。不過,也在最近被魅族抛棄換成了Android。因為魅族要出海,那就繞不開Android。

自2008年開始,近十年時間,無論硬體廠家如Palm,軟體廠家如微軟,網際網路公司如百度,都曾經想和Android分庭抗禮,但最後留下的卻隻有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和華為的EMUI這樣的Android定制ROM。

何以淪落至此?這個邏輯是,沒有系統就沒有應用,沒有應用就沒有使用者。就這點來說,無論低端還是高端,隻要能跑的起Android,那廠家就能獲得一個使用者。任正非認為使用者黏度不足也就在于此。但以目前的現狀,要改變很難。

說句難聽的,在Android生态建設方面,中國乃至全球的硬體廠商,可能作為有限。靠一兩台手機去撼動iOS和Android構築的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有點天方夜譚。但若不是如此,華為又将用何種姿勢擊敗蘋果呢?

本文作者:李秀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