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這本西方哲學的經典著作:《西方哲學簡史》。

提到蘇格拉底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也可能很熟悉。蘇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死于公元前399年,他是“古希臘三賢”之一,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創始者。但蘇格拉底生前并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是以我們對于蘇格拉底的了解并不太準确,大多是來自他的兩位學生色諾芬和柏拉圖的著作,但這兩個弟子眼中的蘇格拉底卻大相徑庭。
蘇格拉底的弟子之一是色諾芬,他出生于公元前440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曆史學家,著有《回憶蘇格拉底》《長征記》等著作。在《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色諾芬描述說,當蘇格拉底被起訴道德敗壞和誤導青年的時候,他很痛苦;他堅信蘇格拉底道德高尚,不會誤導人。他為蘇格拉底的辯護太過平凡,也沒有提及蘇格拉底為什麼會招人嫉恨。但正因為色諾芬的保守和平凡,是以相信他的人認為他并不會撒謊。
在另外一些人眼裡,蘇格拉底是一位行為舉止怪異的人,甚至有點患了癫痫病的樣子,蘇格拉底相貌醜陋,并且總是衣衫褴褛,赤着腳走路,滿不在乎别人怎麼看,整日遊走在雅典街頭找人辯論,經常說的他人啞口無言。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從不喝醉。他用靈魂控制着自己的肉體,抵制着欲望,就是愛情也是“柏拉圖式”的。從這些描述看,蘇格拉底身上有未來斯多葛派和犬儒學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認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學派則鄙視富人們的生活。蘇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這一點。
而蘇格拉底另外一位學生柏拉圖的眼中,蘇格拉底就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柏拉圖在《申辯篇》裡面塑造了一個自信、灑脫、崇高理智的蘇格拉底。公元前399蘇格拉底被一名雅典青年控告,罪名是敗壞了青年和不信奉雅典的神,經過幾百名雅典公民投票後,最終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據說柏拉圖就在現場,并記錄下了蘇格拉底被判決和處死的全過程。
在柏拉圖的《克利陀篇》中說。蘇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曾經計劃帶蘇格拉底逃亡特薩裡亞。但是蘇格拉底沒有逃走,他認為無論判決公平與否,他都不能逃避。他提出了一個後來成為基督教教訓的言論:“無論别人如何待我們,我們都不能抱怨。”蘇格拉底決定留下來接受死刑。甚至在臨死之前蘇格拉底被允許同親友進行談話,他支開哭哭啼啼的妻子,以免談話被打亂。
蘇格拉底同朋友和學生們說,具有哲學精神的人不懼怕死亡,但是不能自殺,因為自殺是違法的。他還解釋了其中的原因,他說人就好比是囚犯,時間就好比是牢獄,囚犯不能私自逃出牢獄。他還把人比做牛馬,把神比做牧人,沒有牧人願意自己的牛馬死去,這些解釋帶有明顯的基督教思想。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将靈魂同肉體分離開來。這正契合柏拉圖的觀點,就是美與醜、善與惡、理智與感覺、靈魂同肉體都是一一對應的。在蘇格拉底被處死之前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時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是活在這個世上好,還是死了去另外一個世界更好,隻有神知道答案。蘇格拉底相信靈魂不死,并堅信在另外一個世界有更好的生活。
蘇格拉底認為,肉體和靈魂是可以分離的,一般的人會将肉體的快樂作為活着的唯一目的,而哲學家會将肉體和靈魂分離開來,他主張哲學家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不要沉溺于肉體的快樂,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靈魂。進而他認為擁有高尚的靈魂的人正是那些有德行的人。
蘇格拉底還認為,隻有心靈摒棄了肉體的歡樂,才能發現最好的思想,才能發現真、善、美、正義和事物的本質。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隻有心靈才能體會到。他認為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不是真實的,身體是獲得知識的障礙,真正在知識是通過心靈體會的,而不是身體。但顯然,這種觀點否定了科學是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得的可能性。
關于知識,蘇格拉底堅持認為,知識來自于記憶,它深藏在每個人内心深處。蘇格拉底的媽媽是一位助産婆,而他自己也認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産士,是以他經常問答方式去啟迪他人的思想,幫助别人發現原本在内心的知識。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一個奴隸關于幾何的問題,奴隸給出了答案,進而他得出結論,奴隸掌握幾何知識,但是自己并不知道。是以他得出,智慧一直潛伏在人的内心,隻是我們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無所知”。
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一個年輕人:“世間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年輕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蘇格拉底追問到:“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從哪裡來呢?”年輕人又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蘇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饒追問到:“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年輕人開始有點不耐煩了,反問道:“那你說說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呢?”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輕人笑了說:“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蘇格拉底說:“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
意思就是說,年輕人并不知道自己無知,而蘇格拉底卻知道自己無知,這兩者是有很大差別的,蘇格拉底認為:知道自己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也就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自己知道自己無知,這說起來很平常,但要承認自己無知可不是一件小事,這需要勇氣和智慧。
這種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推導真理和知識的方式是蘇格拉底典型的問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時候,也是采用這樣的方法,以至于後來他的學生柏拉圖在建立學園教學的時候,也保留了這種傳統的“問答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們今天的課堂上也經常使用。蘇格拉底的辯證式的問答法并不是他明發的,也不是他第一個使用的,據說是古希臘另外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哲學家芝諾最先使用的。後來蘇格拉底也采用了這種方法,并将它推而廣之和發揚光大。
好了,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們講到了蘇格拉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不同人眼裡有着截然不同的蘇格拉底。在有些人眼裡,蘇格拉底是一位行為怪異的思想家,整日衣衫褴褛地遊走在雅典街頭和人辯論;在他的學生色諾芬眼裡,蘇格拉底是一位高尚但平凡的人,面對死亡他也會痛苦;而在他的學生柏拉圖眼裡,蘇格拉底是一位自信、灑脫、崇高理智的人,會坦然面對死亡,毫無畏懼。但不管怎麼樣,這些不同的角色卻塑造了一位更加飽滿和立體的蘇格拉底形象,也絲毫不影響蘇格拉底作為西方哲學的創始者,并對西方思想的巨大的影響。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