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文 | 林希言

《天堂回信》是一部老電影,上映于1992年。電影的情節很簡單,講述了一對爺孫之間互相陪伴的故事。晨晨的父母長期在國外工作,一去就是好幾年,于是把晨晨留給退休的爺爺來帶,兩人相依為命。一天天相處下來,感情日益濃厚。但是,當晨晨的媽媽回國後,爺孫間的平衡被打破,在晨晨的教育問題上,媽媽和爺爺發生沖突,最終,爺爺決定搬回自己的老屋去住。

這部電影曾獲得德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美國第10屆芝加哥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感動過無數人。

電影導演王君正的養父,和影片中的爺爺一樣,也是一位郵差。王君正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傾注了自己對養父的全部情感。她後來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當時技術允許,能打字幕,她一定要寫上:"謹以此片獻給我的養父。"

今天,我将從人物特色、叙事方式和現實意義這3個層面,來深入解讀這部小衆的親情電影。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在影片中,爺爺和媽媽呈現出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風格,爺爺凡事都依着晨晨,由着晨晨的心性來,而媽媽則對晨晨高标準嚴要求。看似不同,但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對晨晨深深的的愛。

①敬業的爺爺,把郵差這份工作做到極緻,也對孫子愛到極緻

爺爺是一個有50多年工齡的郵差,負責給人們送信。有一天,他帶着晨晨去送信,千方百計找到收信人的位址,那個人住在12樓,可是不湊巧,碰着電梯停電,為了不耽誤對方拿到信,兩個人決定爬上12樓。等氣喘籲籲爬上去,敲開門後,卻發現送錯了地方,原來是位址寫錯了。當幾經周折找到真正的收件人後,卻發現對方早已入土為安。爺爺已經退休,但這種敬業精神,卻讓人敬佩。

爺爺雖然年齡大了,實際卻是個"老頑童",他和晨晨既是爺孫,也是朋友。晨晨去幼稚園時,爺爺會蹬着三輪車送他,有時候,晨晨也會在前面蹬,引來路人詫異的眼光。看電視時,爺爺會扯過床單把電視遮住,不讓晨晨看最喜歡的卡通片。晨晨也拿床單遮住爺爺的眼睛,爺孫倆在沙發上笑成一團。爺爺天天變着花樣陪晨晨玩,不過畢竟上了年紀,風燭殘年,藥不離身。

在我看來,爺爺不僅是晨晨的監護人,把晨晨帶大,同時,也是晨晨的好玩伴,陪着晨晨慢慢長大。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爺爺陪晨晨在廣場放風筝的場景。那天,陽光明媚,清風拂過,耳畔充滿老人和孩子的歡聲笑語。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②"小大人"晨晨,既可愛又懂事的小男孩形象

影片伊始,導演用晨晨的視角,來感受世界的冷暖。在爺爺的寵溺下,晨晨沒有學壞,反而變得無比懂事。吃完飯,當爺爺忙着收拾時,晨晨就穿上小圍裙幫忙,活像個小大人。晨晨站在小闆凳上洗碗的場景,真讓人心疼。同時,因為爺爺的心髒不好,晨晨哪怕在玩耍時,也不忘提醒爺爺吃藥:"爺爺,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5歲的晨晨,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甚至不記得媽媽長什麼樣子。在他有限的記憶裡,陪伴自己最多的人,就是爺爺,是以,他跟爺爺最親,在爺爺面前,可以毫不顧忌地去鬧,真正做自己。反而是媽媽回來後,變得有點拘束。

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要依靠母體的呵護。由于生物學因素,人類幼體需要更多時間和母體相伴。但在晨晨最需要媽媽陪伴的階段,她卻不在身邊。媽媽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選擇遠走他鄉,但"為愛出走"的背後,是晨晨内心深處的孤獨和期盼。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③"反面人物"媽媽,隻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某一天,晨晨媽媽突然回國了,她風塵仆仆地帶着愛回來了,卻打破了爺孫間的平衡。

因為多年别離,小晨晨早已忘記媽媽的樣子,初見時帶着生疏,竟扭頭躲了起來,媽媽心裡很不是滋味。後來在車中,晨晨終于與媽媽熟稔起來,晚上和媽媽睡在一起。可是爺爺在深夜裡,看着空了的床頭,心裡大抵是失落的。

一次次隐忍中,沖突還是爆發了。媽媽看不慣被寵壞的晨晨,要求晨晨去參加英語、鋼琴等輔導課。同時,也開始大刀闊斧整理屋子,房間煥然一新,卻不小心把晨晨的"老朋友"寵物荷蘭豬摔到樓下,晨晨傷心欲絕,由此開始抵觸媽媽。爺爺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不知不覺,飯桌上的筷子變成了刀叉,回家也需要換鞋了,這個整潔而陌生的家,爺爺似乎沒有了歸屬感。

在我看來,媽媽和爺爺的做法其實沒有對錯,隻是因為兩代人生活理念不同而已。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這部影片的節奏很慢,情節鋪排也不緊湊,沒有統一的故事情節,沒有激烈的沖突,沒有花裡胡哨的套路,也沒有恢弘的畫面,隻是通過串聯大量日常畫面,用玩鬧、洗碗、吃飯、聊天等瑣碎的細節,來表達人物内心的真實感受。

①用緩慢的叙事節奏,表達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

全片自始至終都在淡淡叙述着爺孫間、母子間的瑣屑生活,這些平凡的每一天,樸素平淡,卻又真切溫馨,仿佛演繹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有些片段觸人心弦,讓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和爺爺相處的場景,期間看哭了好幾次。

爺爺蹬着三輪送晨晨上學,爺爺問:"今兒個怎麼蔫蔫的啊?" 那會,晨晨心情不好。

孫子蹬三輪載着爺爺時,晨晨問:"今兒個怎麼蔫蔫的啊?"那天,爺爺心情不好,他知道自己該搬出去住了,該離開晨晨了。

這些零散的片段,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起來便是閃閃發光的項鍊。每一個畫面,看似無關,但彌漫着同樣的溫情,這種"散文化"的叙事風格,形散而神不散,每一幀都在在訴說着親情之暖。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②大量生活化的細節,展現着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流動

導演米哈伊爾·羅姆曾說過"電影具有比任何其他藝術更富表現力的細節。"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當晨晨跑出去時,爺爺不忘帶着衣服和帽子,擔心晨晨着涼。很多愛大概就是這樣,裹挾在小事中,潤物細無聲,如果不是仔細察覺,甚至感覺不到。

還有一個細節是,晨晨從幼稚園出來後,無視熱情的媽媽,一頭紮進爺爺懷裡,絮絮叨叨這一天在學校的經曆。看到晨晨對自己置之不理,媽媽待在旁邊,臉上露出尴尬的神情。當她聽着别的小孩叫媽媽時,内心無比失望。

爺爺最後一次送晨晨去幼稚園時,"再"後面的"見",終究沒有說出口。他主動離開晨晨,回到老屋,一個人捧着錄音機聽晨晨的聲音,落寞而無奈。爺爺快過生日了,晨晨拿着存錢罐去給爺爺買賀卡,可是錢不夠,他緊緊攥着卡片不肯松手,小小的賀卡,是打算給爺爺準備的驚喜。最終,售貨員被晨晨打動,她說:"我也有一個好爺爺,可惜他死了"。這句話,也在隐喻着晨晨爺爺的逝去。

影片沒有刻意刻畫家庭沖突,隻是用一個個細節,讓觀衆切身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流動,不禁潸然淚下。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①對下一代的教育焦慮,是每個時代都存在的問題

人們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已成為一種常态。焦慮孩子的成績好不好,焦慮孩子有沒有特長,每個環節都有操不完的心。媽媽對晨晨的高标準,正是源于這種現實的焦慮,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後于人,是以,要求晨晨必須努力學習,希望他将來有本事。

爺爺對晨晨則沒有那麼多期待,隻希望他健康快樂,自然而然對晨晨進行"放養式"教育,何況,他已年老,心有餘而力不足。

當媽媽看到别的孩子更加優秀時,就會情不自禁攀比,想讓自己的孩子迎頭趕上,可是孩子天性愛玩,她這種"為孩子好"的做法,反而讓晨晨不開心。對孩子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帶來迥異的教育風格。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②死亡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席的一課

爺爺年齡大了,一天天老去,他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他在這世間最深切的眷戀,便是年幼的晨晨。他擔心孫子未來難以承受失去爺爺的痛苦,便在有生之年,有意無意地對晨晨進行死亡教育。

晨晨稚嫩地問爺爺:

晨晨第一次面對死亡,是和爺爺一起去送信。當知道收信人已經死去後,晨晨不了解什麼是死亡,爺爺沒有瞞着晨晨,也沒有覺得這件事很晦氣,而是跟晨晨說:"把信綁在風筝上,這樣對方就能看到了。"爺爺用一個溫暖的故事,來向晨晨解釋死亡。後來爺爺去世了,晨晨也寫了一封信,他說:爺爺,我想您了。

晨晨第二次面對死亡,是爺爺在醫院裡逗他,假裝自己死了,晨晨慌張地去找醫生,後來得知爺爺在騙自己,氣得不理爺爺,他無法接受爺爺的離開。晨晨第三次面對死亡,是寵物"荷蘭豬"的離開,他雖然難過,卻學會了默默消化這份悲傷。晨晨第四次面對死亡,是至親至愛的爺爺去世,每當他思念爺爺時,就寫信給他,綁在風筝上,傻傻地等待爺爺的回信。

這種死亡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就像一粒種子播在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一次次失去中慢慢成長。如果缺失這份教育,那孩子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一定難以承受。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

在晨晨的嚎啕大哭中,爺爺眼含不舍,沉沉睡去。本來用來慶祝生日的蠟燭一個個燃起。喜事變成喪事,生日變成逝日,不過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是一種圓滿。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結局。

相信每一個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撫養長大的孩子,都會被這部影片所觸動。這部電影距今已有近30年,全片沒有字幕,畫面像素也不高,但憑借爺孫之間這種真摯的感情,依舊打動了無數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曆久彌新。這些平淡而真實的生活場景,最容易戳中人心。生命滾滾向前,即使電影結束,人生還得繼續。

豆瓣9.1《天堂回信》:挂在風筝上的信,訴說着對爺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