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英倫男神,十帥九秃。

如果說英國男演員們除了「賣腐」之外,還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應該就是逐年後移的發際線。

裘花、抖森、帕丁森,秃完全成斯坦森。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最近,又一個男神跌入了「秃頭殺」的魔咒——

《脫歐:無理之戰》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相信很多迷妹們在看到上面這張海報的時候,内心都在嘶吼:

我家卷福的發際線呢!!!!

「卷福」,全名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關于他想必無需香玉再多做介紹。

《神探夏洛克》《奇異博士》《模仿遊戲》,每一部都是人盡皆知。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大家可能要納悶了,明明去年在《梅爾羅斯》裡發際線還相當令人欣慰,怎麼短短半年時間,頭發說沒就沒了呢?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卷福本來臉就長,這發際線再拉伸,一眼望過去,簡直半張臉都是額頭。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不好意思,有點忍不住笑場。

别急,卷福目前還沒秃,這隻是造型設定罷了。

在新作《脫歐》裡,卷福飾演的是英國脫歐公投中,「脫歐派」競選組織「Vote Leave」的首席總監多米尼克·卡明斯。

瞧人家憂國憂民的,還沒脫歐就先脫發了。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好啦,不開玩笑了。

這部 HBO開年新劇,隻有 1 集,2 個小時,就揭穿了 3 年前震驚世界的英國脫歐事件的來龍去脈。

上世紀 40 年代,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意識到了建立聯合歐洲的必要性。于是在 1973 年,正式加入歐共體。

但到了 2015 年,英國決定重新議定歐盟成員的身份,啟動了公投程式。

「脫歐公投」成為了 2016 年全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是去還是留?英國分為了兩大派系:「脫歐派」和「留歐派」。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卷福作為脫歐派的領軍人物,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想方設法拉攏更多選民支援自己。

在他看來,選民其實有三種類型:

「脫歐派」、「留歐派」,和搞不清楚狀況的吃瓜群衆。

競選的制勝關鍵,并不在于從對方陣營裡拉人,而是得到「中立選民」的支援。

卷福深知,對于大多數普通群眾而言,跟他們讨論脫歐或者留歐對民生經濟、國際局勢等宏大的命題是沒有多少作用的。

一定要戳中他們的G點。

于是,卷福想出了一句智語「Take Back Control」。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這個「back」,宛若神來之筆,成功給人們造成一種「心理落差」——

本該是我的東西,當然有理由拿回來。

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歐盟确實給英國民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打擊。

其中,難民問題就是主因之一。

當初,德、法等國的左翼政黨聲稱,引入難民可以為歐盟提供廉價勞動力。

然而,大量外來的廉價勞動力卻導緻本國勞工的工資被大大削減,競争壓力陡增。

片中,卷福和他的團隊造訪了一位勞工家庭——這位男子曾經做了 24 年的鋼鐵勞工,現在卻失業在家。

「他們有活幹,而我們這樣的人就被擠走了。」

沒有了就業機會,鄰居甚至孩子紛紛搬走,徒留夫妻二人在原地與生活苦鬥。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這樣的情況,正好就能對上本尼的宣傳口号。

由此給他們一種錯覺,如果想要重新拿回自己生活的控制權,那麼就要給脫歐投上一票。

但是否脫歐就能重新擁有工作,他們其實并不知道。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線下拜訪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想要接觸更廣範圍内的選民,還是要依靠網絡。

卷福摒棄了傳統且老派的「地毯式廣告」,直接找公司開發了一種軟體——

将個人的臉書和推特賬戶,與選民手冊、投票預測、拉票情況相結合,通過算法為他們「量身定制宣傳資訊」。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這不就是香玉平時逛淘寶的經曆嗎!

随手搜了一件白襯衫,首頁就能每天換着法子給我推薦不同版型的白襯衫……

大資料,不僅能引導經濟消費,更能左右國家政治大事!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電影花了大量篇幅對脫歐派不正當的宣傳手段進行了批判。

其中最嚴重的是卷福一方的「虛假煽動」——

對搖擺不定的選民強調「3億5千萬英鎊」和「土耳其」。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脫歐派宣稱:

「英國每周給歐盟3億5千萬英鎊,我們應該把這筆錢用于國民醫療服務體系。」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不了情内情的普通群眾聽了,當然是立馬群情激奮,覺得自己辛辛苦苦交的稅都被國家揮霍了。

但是人家「保守黨議員」辟謠說,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假消息」,這是脫歐派為了取得勝利而放出的「恐慌炸彈」。

這筆錢,根本就不存在。

是以就算脫歐,也不會憑空多出這筆錢;實際狀況則是,英國将面臨貨币貶值、經濟收縮的慘狀。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把話說得漂亮這種事情誰都會,但是實際行動又是另外一回事。

議員直言:

「做出這些承諾的人,并沒有當選(任何重要職位),他們不會組建政府。

不管他們開出了幾十億的空頭支票,在脫歐之後,他們沒有權力,也沒有責任實作任何一個承諾。」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搞了半天,卷福他們隻是為了達到「赢」這個目的。

更過分的還在後面。

别忘了,「煽動大禮包」裡還有一個「土耳其」。

在卷福一方的宣傳冊上赫然寫着:「7千萬土耳其人來到英國」,這個令人恐慌的數字讓大家都表示不能接受。

但問題在于,「7千萬」是「土耳其的實際人口」,而不是英國将要接受的移民數字。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諷刺的是,扯謊扯得這麼大,竟然還是有近 2000 萬英國選民相信了。

脫歐派的「制勝利器」,其實就是群眾的無知。

盡管英國入歐那麼多年,但對于多數人來說,他們從未思考過歐盟到底是什麼,又為他們帶來了什麼。

他們所能看到的隻有眼前生活的種種不滿,而「脫歐派」的一句「奪回你的控制權」,就成功将這些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歐盟身上。

我失業了,都怪歐盟;我工資低,都怪歐盟;我找不到對象,都怪歐盟;我房子漏水,都怪歐盟。

歐盟成了所有問題的「背鍋俠」。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盲目跟着輿論導向走,因而成為了無法避免的事情。哪個派系可以解決我的苦惱,我就支援哪一邊。

但就像上文中那位議員說的,脫歐派的宣傳組織隻是給了群眾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卻沒有,也無法給出實際的解決方案。

脫歐公投,成了一場非理性的民粹狂歡。

甚至到了公投的前幾天,一名在任國會議員遇刺,讓整件事情突然沾上了鮮血。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結果你們都知道的,英國最終脫歐了。

電影最後給我們梳理了兩個重要資訊:

1.脫歐派主導的拉票活動違反了「選舉法」;

2.脫歐派背後的兩個資料公司都和億萬富商「羅伯特·默瑟」有關聯,而他也是「特朗普」競選活動的最大捐贈者。

水也太深了吧!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毫無疑問,英國進行公投的出發點,是為了「給這個國家的群眾,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

但是就像電影所呈現的,不确定因素實在太多,每個人接收資訊的角度各有不同,真假資訊更是混淆難辨。

但往往,群眾甯可選擇更具煽動性的假新聞,而對「無聊、乏味」的真新聞視若不見。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雖然不知道特朗普這個瓜到底有什麼黑幕,不過既然提到了他,不免讓香玉想到了當年敗選的希拉裡,也是被假新聞「坑壞的」。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時間回到 2016 年年底,美國華盛頓的一家披薩店發生槍擊案(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持槍者的動機來自社交媒體上的一個熱門話題「披薩門」。

這個話題把矛頭直指希拉裡,稱這家披薩店是由希拉裡上司的「虐童大學營」。

大選當頭,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能把輿論炒起來。但是就像香玉說的,這也是個假新聞。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發現,62% 的美國人從社交媒體中擷取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都是即時上傳、沒有經過任何事實驗證的。

甚至還有專門撰寫假新聞的團隊,通過這種「虛假内容」的傳播,賺取着數萬美元的「不義之财」。

在這個被資料和資訊充斥的網絡時代,我們以為豐富的社交管道讓世界更透明。

殊不知,真假摻雜的無用資訊卻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民憤」取代了「理智」,「個人情緒」取代了「深度思考」,烏合之衆們乖乖地堵上了自己的耳朵,蒙上了自己的眼睛,沉浸在發洩的快感中日漸沉淪。

許知遠在對談李誕那一期裡,曾把當下的資訊社會稱為「風暴社會」:

當一個興奮點出現的時候,我們像風暴一樣湧過去。風暴過後,寸草不生,然後我們在尋找下一個風暴口。

正是在一次次追逐資訊風暴口的狂歡中,我們變得淺薄,變得單一又無趣,最終淪為資訊煙塵的俘虜。

秃頭不打緊,就怕是秃了腦子。

三年前震動世界的「權力遊戲」,被它一集揭穿了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