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劇随心談14-從呂洋的王寶钏說開來

作者:平劇曹老

憑實論議去俗框 述源論藝随心談

從呂洋的《王寶钏》說開來

首先是“期望好角兒引領平劇新發展”。天津的呂洋、上海的王佩瑜、史依弘等都是近年平劇舞台脫穎而出的好角兒,其實他們冒尖的意義已不止于出色地繼承了“程派”“餘派”“梅派”等平劇的經典流派,目前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領平劇的新發展。例如王佩瑜這兩年的挖掘老生傳統老戲推出網際網路節目;史依弘的繼承青衣傳統老戲和出演平劇新劇兩肩挑。呂洋既能使過去很少有程派演出的《大.探.二》等骨子老戲深受歡迎,又能使新編不算太成功的《香蓮案》等新戲有更多觀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樣的角兒可能早就挑班了,周圍自有一些老藝人會有合作或輔佐。但是現在的平劇市場和平劇管理體制大不同了,幾年前“王佩瑜工作室”的探索結果我們還記憶猶新;影視和唱歌現在有經紀人制度,相聲有“德雲社”方式,唯獨戲曲的運轉還是一個難題。

其次是“好角兒的演出要帶上武戲一把”。這幾年的平劇武戲演出可謂冷清,再下去平劇武生演員的“武功會廢掉”。過去的名生名旦演出少不了一個得力的二牌或三牌武生,其實在一些大戲之前或折子戲之間放一出二、三十分鐘的武戲不是難事情。也要讓我們這些被稱為“看拔旗兒的”或者“三層樓戲迷”來過把看武戲的瘾,這樣既增加一些觀衆,又鍛煉一些青年武生演員,豈不是好事情。當然最好不要老是《兩将軍》《三岔口》,其實像《神亭嶺》《花蝴蝶》等小戲過去都是武生學員的常學戲,現在拿出來演也會很有新鮮感喔!

再有是“‘演戲演人物’才能适合現在平劇觀衆的欣賞習慣”。舊平劇生旦習慣“抱肚子傻唱”,老戲迷們則閉上眼睛“聽戲”。 但是現在平劇觀衆的欣賞習慣已經大大變化了,平劇演員在傳統戲中要演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很重要。《王寶钏》演出中,值得一提的是,呂洋和常秋月的表情變化可圈可點。《三擊掌》中陳少雲先生也演活了王允作為當朝宰相的威嚴和專制。就是一到《大登殿》中,一位演員來一個猥瑣不堪、平劇台步也走不好的王允,盡管已成階下囚,老架子總要留一點的吧,太不會演戲,導演可能也沒留意。

《三擊掌》一類的折子戲多用不同流派來唱就能吸引觀衆。說實在的這次《王寶钏》演出中最吸引人的還是《三擊掌》,《三擊掌》過去常作為小戲不受重視。但是現在平劇觀衆的欣賞習慣已經在變化了,短小精幹、不常演出、流派特色鮮明的戲很受歡迎。這次的《三擊掌》有“程”“麒”兩派對唱,比較新鮮(雖然不是首創,李海燕、裴詠傑也演過)。其實“黃”(桂秋)派的《三擊掌》也非常精彩,在“音配像”中唱王允的劉韻芳是周信芳的老搭檔,不以過去二路老生的譚餘風格而帶一些汪孫的韻味在唱,也新鮮。

最後,我們不能一味對照史實來評論戲曲故事,薛平貴到底是不是五代十國的石敬塘誰也說不清楚,戲曲故事是根據曆史的一點點影子編造出來的悲歡離合情節娛樂大衆的。如果我們以新時代女性的特點來對照王寶钏,否則恐怕會得出王寶钏是獨愛“潛力股”的結論來。

請同時欣賞我在頭條釋出的視訊“平劇難得一見片段16-程腔麒韻天作合 呂洋少雲三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