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1942年2月22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2個半月,美國侵入并占據了巴西東北部地區。從弗吉尼亞漢普頓錨地啟程,經過12天的航渡,由戰列艦“得克薩斯”号、搭載在航空母艦“突擊隊員”号上的美國海軍第11艦載機大隊組成的美國海軍火力支援艦隊,以及一隊護衛-運輸艦和運送海軍陸戰隊第1師與陸軍第9師各營登陸的運輸艦,在黎明前出現在巴西最東端“突起”的港口城市納塔爾附近的海面上。
當運輸艦停泊在離海岸16.5千米的地方時,大西洋兩栖艦隊開始把“希金斯·厄爾卡”大型人員登陸艇放下水,擔任第一輪攻擊波的海軍陸戰隊第5團第1營和第3營開始攀爬繩網下艇。
第一批人員登陸艇滿載後,在圍着艦隊繞行的同時,艦炮謹慎地按計劃對納塔爾南部散布着暗礁的3個狹窄的海灘發起了轟擊。東部時區6時30分整,炮口擡起,16架海軍的“野貓”式戰鬥機咆哮着從低空飛向據推測為海岸炮兵陣地和其他岸防工事進行掃射。
随着發起的攻擊信号,在距海岸3.7千米遠的“希金斯”登陸艇群,開始徑直沖向海灘。那些在狹長的艇身裡随着海浪上下颠簸的海軍陸戰隊員們,将成為二戰中美軍首次兩栖登陸行動的開路先鋒,這次行動的代号是:“橡膠計劃”--奪取并占據巴西的東北部地區。
緣起
以上這逼真的一幕是虛構的,然而卻是基于美軍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2月緊急策劃的一個真實的計劃。侵占巴西東北部地區的整個行動計劃被命名為“聯合要素計劃”,海軍-海軍陸戰隊兩栖聯合“從海上發動攻擊”的計劃被稱之為“橡膠計劃”。
登陸納塔爾地區--包括福塔萊薩和累西腓,緊接着在巴西另外3個“戰略要地”登陸:聖薩爾瓦多(巴伊亞)地區、貝倫(帕拉)地區,以及位于納塔爾東北360公裡處的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由于擁有美國人非常需要的機場和戰略性的地理位置,納塔爾被認為是最具“決定性的地區”,因而成為登陸名單上的首選。
從1939年到1942年,美國軍方一直認為,確定美國軍事控制巴西東北部,是保障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因素。從位于港口城市納塔爾和累西腓的機場到西非塞拉裡昂的弗裡敦,路程縮短了1750海裡以上。從這些機場起飛的美國陸航遠端運輸機可以飛越大西洋海峽,把軍用物資、人員,甚至包括這些飛機送到北非、中東、印度、緬甸、中國,以及正在菲律賓遭受圍攻的麥克阿瑟将軍所部。
但是當美國已介入戰争的時候,巴西東北部還沒有被置于可靠的軍事掌握之中。在納塔爾、累西腓和貝倫的機場周圍駐防的巴西軍隊的指揮官們被華盛頓視為親納粹分子。裡約熱内盧的巴西中央政府拒絕了華盛頓提出的要求美國地面戰鬥部隊進駐,以防止機場遭到巴西國内的軸心國同情者“第五縱隊”式的破壞,或被從法國維希政府控制下的法屬西非出動的德軍武裝奪取,兩者之間的距離要比從弗吉尼亞的諾福克到納塔爾、累西腓的路程的一半還要少。
對美國來說,巴西的問題具有着雙重性:(1)巴西不是一個共和制的鄰邦,而是處于總統瓦爾加斯的獨裁統治之下。在政變中,瓦爾加斯奪取了政權,并取締了議會和政黨活動。(2)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們認為,瓦爾加斯賴以統治的巴西軍隊無疑是傾向軸心國的。
1941年11月,當希特勒的軍隊向莫斯科逼近的時候,巴西軍隊和巴西國内150萬德國後裔中的親納粹分子在言行上開始變得肆無忌憚。其中一次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就是著名的親納粹分子、巴西陸軍總參謀長蒙特羅将軍公開宣布,美國軍事使團首席代表萊曼·W·米勒準将是“不受歡迎的人”。
謀劃
對美軍來說,涉及到巴西的首要問題是讓地面部隊進入納塔爾,以保障西半球一側南大西洋空中航道的安全。1941年底,美國陸海軍聯席會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前身)試圖通過美國國務院敦促瓦爾加斯邀請美軍進入,以確定這一目标。
國務院确實向巴西親美的外交部長奧斯瓦爾多·阿拉尼亞提出了這個建議,但得到的答複是巴西并未察覺到任何威脅其領土的迹象,巴西軍隊希望從美國那裡得到的不是人員,而是裝備。
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則努力勸說軍方保持耐心,“考慮到局勢的微妙(如果美軍被引入巴西,有可能導緻巴西軍隊嘩變,反對瓦爾加斯)”,他認為“逼迫對方馬上就提出邀請是不理智的。”然而軍方首腦們早已經失去耐性了。
軍方對巴西東北部易受攻擊的憂慮,很快被确定在了政治的高度上。羅斯福總統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白宮進行會晤時,表示“大緻同意”軍方提出的預見:“德國人在俄國取得全面勝利的企圖遭到挫敗,可能會強烈地刺激他們去入侵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北方和西非,以恢複失去的平衡。”而一個設在西非達喀爾的德軍基地将直接威脅到納塔爾和累西腓。美英首腦會晤的第二天,即12月21日,聯席會議最終正式準許了旨在奪取巴西東北部的“聯合要素計劃”。
聯合遠征軍的全面指揮權被賦予大西洋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将羅亞爾·E·英格索爾。海軍陸戰隊少将霍蘭·M·史密斯負責指揮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内的大西洋艦隊兩栖作戰部隊。陸軍準将勒内·E·德霍伊爾指揮第9步兵師的增援部隊,他們被指派接手海軍陸戰隊的防務,并将成為占領軍的地面部隊。陸軍第45步兵師則作為保留的預備隊。
敵情
“橡膠計劃”的計劃書對巴西東北部各地的地形、海灘、水文、城鎮、交通運輸和通訊,以及巴西軍隊部署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地說明。報告中預計将在納塔爾遭遇的地面防禦力量有第16步兵團、第29輕步兵營,以及其他一些連隊,總計3500餘人。
這是美軍在4個主要登陸地點可能遭遇到的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了。由于武器裝備陳舊,缺乏訓練,因而這支軍隊被認為“不足以”保衛重要地區。訓練和裝備都要好一些的巴西軍隊,有可能大規模地通過海路從巴西南部省份來增援,不過那要在8至12天之後。
巴西海軍的基地基本分布在南方,兵力組成據估計為2艘老式戰列艦、2艘老式輕型巡洋艦、9艘已竣工和正在建造的驅逐艦、3艘潛艇以及一些小艇。巴西海軍力量不足以對美國軍事行動産生嚴重影響。所有可能迅速在巴西東北部集結的巴西空軍力量,同樣是不足為慮的。
演習
除了6個狹窄的裂口,納塔爾的海岸線被沙岩暗礁守衛着,漲潮時就隐藏起來,落潮時就顯露出來。在這布滿暗礁的海岸從艦艇上登陸是不可能實作的。
1942年1月,史密斯将軍指揮美軍在弗吉尼亞的亨利角進行陸海軍聯合演習。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陸軍步兵第1師的2個步兵加強團參加了演習。1月12日,随着一陣火力支援部隊的模拟轟擊,藍方登陸部隊向海灘發起了攻擊,結果隻有少數部隊在指定海灘登陸。而運輸艦甚至停泊到了與登陸艇航道交錯的位置,登陸部隊最終沒能戰勝紅方海岸防禦部隊。
在“橡膠計劃”中的最後一個登陸點即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島上,美軍将面臨一種不同類型的挑戰。該島位于納塔爾東北225海裡的大西洋上,是巴西流放囚徒的場所。
在戰略上,該島具有重要的意義。意大利的一家航空公司在此擁有一個取得了授權的着陸場,其中央是一條水泥鋪成的飛機跑道。陸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的謀劃者們都将此着陸場視為一個潛在的空軍基地,不僅可以用來指揮作為菲律賓生命線的南大西洋空中航線,而且可以用以指揮南、北大西洋之間的海上通道。
頗有意味的是,島上隻有一個海灘,僅183米寬窄。為該島運來的補給,不得不通過當地的一種筏子裝卸到海灘上一個鵝卵石的斜坡上去。這使登陸成為冒險之舉。在島上,威脅來自于海灘交叉的縱射防禦火力,那可能導緻類似于影片《拯救大兵雷恩》中剛開場的25分鐘那樣的一幕。或許對海軍陸戰隊和巴西人來說同樣幸運的是,該計劃的任何一部分都沒有被實施。
除了聖薩爾瓦多,各處的登陸海灘都呈現出相當多的問題,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根本不成比例。另外,“橡膠計劃”要求海軍陸戰隊在奪取陣地、掃清殘敵和指定的重要地域最初的防禦過程中,所有武器裝備都擁有一定的彈藥基數,如果他們向縱深發展,那麼還應增加彈藥。但是到1942年2月10日,這一要求根本沒有達到。由于純軍事因素,“橡膠計劃”作為一項不好的提議而被擱置的變數增大了。
斡旋
羅斯福總統之是以最終沒有下達實施指令,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2月,不知疲倦的副國務卿韋爾斯一直努力通過斡旋,盡可能打破美國與巴西之間的僵局,避免“橡膠計劃”成為現實。他首先成功地說服了瓦爾加斯總統,于1941年12月13日,允諾15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飛機機械師身份的掩護下,進入納塔爾、累西腓和貝倫的機場。這樣,經過軍方上司人同意,3個暫編連的“非武裝技術人員”,乘坐12架征用的道格拉斯DC-3商務客機,(在瓦爾加斯知情的情況下)飛機的貨艙内用箱子托運了機槍以及其它武器。他們于12月19日和20日抵達了各自指定的機場。
連長們都得到了書面的指令(看過後被銷毀),上面詳細說明了在公開保養維護飛機的使命背後,他們“真正的使命”是保障機場、設施和過往美國飛機的安全。
海軍陸戰隊突然出現在這3座城市之後,并未發生任何大的事件,盡管他們在當地的存在仍然無法消除參謀總部的憂慮,不過這畢竟是個好的開始。韋爾斯曾是羅斯福總統婚禮上新娘的小侍童之一,因而能夠與總統進行家庭式的談話,他要求盡量把美國剩餘的軍用物資多給巴西人一些。他有把握在不久之後,巴西人會有所讓步,滿足美國在機場防務上更多的需求。
羅斯福總統對此表示同意。他告訴陸軍航空兵參謀長阿諾德将軍,面對軍隊堅決的抵制,瓦爾加斯不可能同意馬上就讓美軍以師的規模進入。他贊同韋爾斯的觀點,與巴西人合作的途徑要靠提供軍需品來鋪就。
這樣,美軍的裝備在向巴西轉移。其中包括:火炮、迫擊炮、穿甲彈與高爆彈、點50口徑機槍和40毫米高射炮、輕型和中型坦克、B-18轟炸機、P-36驅逐機,以及各種教練機。做為回報,韋爾斯得到了美軍地面部隊可進駐巴西東北部地區的允諾。
結局
韋爾斯的“胡蘿蔔”戰略造成了2個意義深遠的結果,一個對美國有利,另一個則有利于巴西。首先,1942年1月,在裡約熱内盧舉行的第三屆美洲外交部長會議上,韋爾斯迫使阿拉尼亞在一份包括巴西在内的南半球國家與軸心國斷交的“建議書”上簽了字。此次會議的最後一天,巴西與軸心國斷交。
其次,在1942年5月簽署于裡奧的巴西-美國防務協定上,美國陸軍部放棄了派地面部隊進入巴西東北部的目标,代之以“現在看來……巴西與美國将在防務措施的準備上通力合作”。
就這樣,美軍從未得到許可以師級,甚至是旅、團級地面部隊的兵力進入巴西。不過,整個戰争期間,美軍的空中力量自由地使用着巴西凸出部的3個重要機場。從1941年12月21日波音B-17首次飛過納塔爾,直至戰争結束,巴西被證明是通力合作的忠誠盟友。
最終,外交努力戰勝了武力。羅斯福總統的耐心被證明是正确的。巴西人捍衛了他們的獨立和尊嚴。原本将在登陸中使用的海軍陸戰隊第1師,則避免了置身于危險和窘困的境地。美軍雖然妥協于巴西人的需求,卻在裡奧赢得了一個被證明是認真的承諾,納塔爾、累西腓和貝倫的3個航空中轉基地得到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