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福記,中共黨員、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曆任商洛地區水泥廠團委書記,商洛劇團副團長、團長,商洛文化局藝術科科長,西安易俗社副社長、社長,西安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館聘為研究員。
冀福記1942年生于陝西商州一個貧民家庭,自幼失去父母,從小和外婆相依為命。1953年,外婆的去世使他失去了人世間唯一親人。那時,年僅12歲國小還未畢業的他,覺得自己無依無靠,為了謀生,他和兩位小夥伴在寒冬臘月翻越秦嶺去往西安。在西安流浪了幾天後,被找回商州。當時,商洛文工團上司見他是個學戲的苗子,破格招收他進了劇團。
進團後的冀福記,如饑似渴地學習技藝。1954年,政府為了挖掘商洛花鼓戲,決定将花鼓藝人劉全興等人請進劇團,為冀福記等小演員教習花鼓、道情戲。1956年,西安易俗社高符中、鼓司楊振易和演員王醒民以及平劇教練白小亭調進商洛劇團,年幼的冀福記在這些藝人手把手的教導下,學習了秦腔、平劇、話劇、花鼓、道情等多種戲劇門類,為其藝術生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5歲那年(1957年),冀福記在商洛道情劇《一文錢》中飾演課财,并參加了西北五省區的會演。雖是他第一次演出,卻獲得了很大成功,使他小有名氣。1959年,該劇由西影廠拍攝成我國第一部戲曲藝術片,冀福記由此很快成為舞台和影視雙栖的演員。年輕的他先後塑造了《屠夫狀元》的主人公胡山、《六斤縣長》中的南有餘、《狀元與乞丐》的主角之一乞丐、秦腔《春草闖堂》中的胡進等角色。
20世紀60年代,冀福記去農村參加社教工作,他在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社會最底層的人們,豐富了生活閱曆。他潛心學習研究戲劇創作,編導了《紅姊妹》《同鈴賽歌》《紅石匠》等脍炙人口的戲劇作品。
1972年,冀福記調商洛地區水泥廠任團委書記,1973年調商洛地區創作組,1975年任商洛劇團副團長,同年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77年創作中型商洛道情現代劇《青山謠》,并被選為省上調演劇目在西安人民劇院演出,獲得好評。1978年任商洛劇團團長。這時正值“文革”結束,冀福記作為劇團上司,深知創作人才的重要。他四處奔走為身在獄中的編劇劉安民、田井制呼籲平反!兩人出獄後,他又把在洛南劇團工作的陳正慶夫妻調到商洛劇團創作組工作。人才聚集後創作什麼樣的劇目便擺在他們面前。經他提議,把劉安民在“文革”前修改的《三捲寒橋》初稿進行讨論,得到老團長劉福堂和同仁們的支援後,決定組成以劉安民為主,田井制、劉福堂和陳正慶參加的創作班子,群策群力、取長補短。劇本很快創作出來,以《獻寶狀元》上演後,原省文化局局長魚迅去商洛看後興奮地為該劇起名為《屠夫狀元》。《屠》劇首演後演紅西安,省委決定将該劇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眉戶藝術片。商洛花鼓戲《屠夫狀元》被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該劇由冀福記主演,當時,《屠》劇演出盛況,據文化部統計,除了台灣和西藏外,全國各省、市、縣劇團都移植演出了該劇。文化部撥專款讓商洛劇團的主創人員到各地看看,以此鼓勵再出新作。
1981年秋,冀福記帶領劇團在藍田縣焦岱鎮演出時,秋雨連綿,道路堵塞,劇團成員在農民家裡住了十幾天,此間正是各級幹部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忙于為萬元戶披紅戴花。面對現實,他想,如果不注意幫貧的問題,其後果令人擔憂。于是,他打長途電話讓在丹鳳縣河南公社深入生活的陳正慶趕到藍田,陳正慶從縣城下車冒雨走到焦岱鎮,兩人懇談如何寫一部頌揚幹部扶貧幫困的大戲。陳正慶深有感觸地講他和田井制在深入生活中也感受到同類問題。于是在他的主持下,通過團務會研究決定,由陳正慶和田井制創作劇本,導演吳于、作曲辛書善等組成一個精誠合作的創作群體。不到一年,花鼓現代劇《六斤縣長》終于與觀衆見面。人民劇院經理樸克将該劇請到西安,組織觀衆售票演出,一連演了3個多月,場場滿座。1983年春,《六斤縣長》赴京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上司彙報演出,中央首長上台接見全體演職人員并合影留念,第二天國務院辦公廳傳達中央上司同志看戲後的評價:“在扶貧幫困問題上,藝術家做了政治家的事。”并決定從北京起程赴津、滬、漢等大江南北主要省會巡回演出,該劇所到省市備受觀衆贊揚。冀福記精心塑造的殘疾老農南有餘以獨特的藝術形象和特有的矮子舞,被中國戲曲學院選為現代戲曲表演教材的内容。巡演傳回商洛不久,他主動辭去了團長職務,潛心演戲、寫戲。1984年,創作《秦俑魂》,同年借調中國歌劇舞劇院。1985年冬,他被任命為商洛文化局藝術科科長。上任後,為了抓好全地區的創作,他奔走于地區劇團和幾個縣劇團之間,為出人出戲,為戲劇創作隊伍的建設發現新人、扶持新人而忙碌。
1986年,冀福記被調到西安易俗社任副社長。1990年,冀福記任易俗社社長。當時,整個戲劇處在低谷,易俗社也不例外。再加上1971年易俗社和尚友社合并以後,到80年代初,易俗社再度恢複。雖有名氣,但元氣大傷。藝術環境、演出裝置和人才問題都擺到了冀福記面前。又逢國家進行事業機關改制,劇社從80%差額撥款降到了40%,那時間,作為一社之長的他整天為劇社的生存東奔西走。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潛心學習著名劇作家範紫東、孫仁玉、昌南伸等老一輩的寫作手法,同時,對成為中國戲曲鼻祖的秦腔藝術做了認真研究。進而使他在深層次感悟中把“大山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機地融合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他發揮自己的專長,調動百年劇社的藝術資源與人才優勢,先後為中央電視台11頻道春節晚會改編秦腔電視短劇《鎮台念書》和《醉打山門》,為《戲說三國》創演秦腔古典短劇《拜台》。同年,他與老藝術家王霭民和秦腔作者劉富民合寫了大型秦腔古典劇《李陵碑》,該劇參加陝西省藝術節,榮獲劇本獎。同時,被西德歌德蒙太市文化官員標明于同年9月4日至10月赴西德進行友好演出。在起程前夕,因東、西德合并而未能成行。
2000年,中國劇協選拍全國50個代表劇種的傳統優秀劇目,作為國家級戲曲精品收藏。冀福記将易俗社秦腔傳統劇《鍘美案》修改,重新排演,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該劇代表秦腔選入國家級古典精品戲曲劇目庫收藏。此後,創作了《黃河陣》《團圓年》《打神告廟》《白蛇傳》《郭秀明》《楊貴妃》《香包》等作品。2005年,他被選任為西安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2007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館聘為研究員。
冀福記的代表作品有《秦俑魂》《楊貴妃》《郭秀明》等。《秦俑魂》是冀福記與吳于合作創作的秦腔古典劇。寫秦王赢政統一天下後,奸佞趙高唆使皇子胡亥,奏請其大興土木,重建陵園。而陵園修成,萬名苦役被裝扮秦軍随葬守陵護駕,秦安與其妹妮妮一家,為拯救衆生,雕俑攔駕,求始皇以俑代人殉葬,始皇準奏,并令其試制陶俑。幾經周折,終将大俑燒成,遂調集全國工匠于骊山燒制。正夜以繼日燒制俑人俑馬時,始皇沙丘晏駕,趙高、胡亥逐令将俑人與工匠同葬俑坑,以絕制俑。關直密告秦安,秦安幫工匠逃離皇陵,自己卻鐐铐加身,葬于俑坑。黔首奮起,秦王朝在熊熊烈火中走向滅亡。該劇1983年首演于西安東風劇院。導演吳于,範長餘飾秦安,範慶民飾秦始皇,喬培榮飾妮妮;音樂劉浩智、郭正炎陳勝昔;舞美郭百一。1983年,該劇改編為舞劇,由西安歌舞劇院首演,導演梁樹豔,作曲:紀溪坪、趙季平、張慶祥、尚建三等;程鵬民、王麗萍、張樹範、馬東升等主演。同年,參加文化部在蘭州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西北荟萃”,榮獲優秀劇目獎,編導一等獎。
歌劇《楊貴妃》創作于2003年,寫盛唐時期,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接待了一批日本學子,他們向楊貴妃學習中國的歌舞技藝,并見證了楊貴妃的愛情經曆。“安史之亂”後,楊貴妃在日本弟子貞子和赤雄的保護下東渡日本,開始了漂泊生活。楊貴妃雖身在異國卻心系大唐,日夜思念着家鄉,盼望有朝一日能與唐明皇李隆基團聚。當她聽說唐明皇平叛回到長安後思念自己成疾、駕鶴西去的噩耗,悲痛欲絕。她含淚西望,默默地向大海走去……該劇2004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于北京,2005年由東京樂團在東京演出,2008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和天津歌劇舞劇院聯合排演,選為奧運會獻演劇目,在北京世紀劇場為各國運動員演出。導演李稻川,作曲金湘,舞美設計胡曉丹,主演王燕、沈娜、範競馬、金鄭健、田彥等。
《郭秀明》取材于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紅土鎮惠家溝村原黨支部書記郭秀明的真實故事,用藝術手段再現了這位忠實實踐“共産黨黨章”的優秀共産黨員,舍棄優裕的醫生職業,主動請纓擔任村支書,帶領群衆脫貧緻富,用生命搏擊貧困的動人事迹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飽滿熾烈的激情抒寫了共産黨人“生為一大事來,死為一大事去”的豪情壯志。該劇2002年由西安易俗社首演,2003年,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在蘭州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并榮獲優秀劇目獎,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音樂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等13項獎項。主演任炳漢、梁安建等。音樂設計姜雲芳、盧東升、李敏軍、王孟海、楊秉禮;舞美設計陶龍、李緒成、龐鵬。該劇演出200餘場,收入百萬餘元,中央電視台錄像播出。
除創作外,冀福記還編著了《易俗社優秀劇目彙編》《西安易俗社八十年》,發表《對大秦之腔文化定位的思考》《紫氣東來、潤澤大家一—範紫東編劇感悟》《百年劇社貴在育人》等作品。退休後,他仍在不斷創作,先後創作有眉戶現代劇《香包》、景觀藝術《西安南城門開城式》《恭迎倉聖》。其中《恭迎倉聖》成為每年谷雨紀念生在白水而造字于洛南的倉額師祖盛典活動的保留節目。他還與陝西電台開辦了《老冀說戲》與《名人說戲》欄目,發揮演員特長,用秦腔、眉戶、碗碗腔、道情、花鼓向廣大聽衆進行戲曲知識普及,為陝西地方劇種傳承普及作出了積極貢獻。
(該内容來自《中國秦腔文化叢書》)
插圖:秦腔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