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2019年清華大學舉辦了題為《歸成——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展覽,向世人展示上世紀初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的20多位中國留學生學習與生活經曆,以及在建築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賓夕法尼亞大學

衆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有些人會問,中國建築藝術與技藝并不亞于西方,為何要向西方學習。讀過建築學的應該會發現,中國高校的建築學專業有一科叫建築曆史,建築史共分為三本:中國建築史、外國古代建築史,外國近現代建築史。

有心的人會發現,中國建築史隻有一本,而外國建築史卻占有兩本。中國建築史絕大多數篇幅是用來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各方面的藝術成就,涉及近現代的部分很少,且很多是由外國建築師主持修建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建築史書籍

上世紀初,正值中國封建王朝的結束,中國的曆史程序向前邁了一大步,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與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形成了突出沖突,且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不能像鋼筋混凝土那樣建的又大又高,且更适應現代化的辦公與生活。國内一批懷着建設祖國遠大理想的青年,遠赴重洋,赴美求學,他們有:梁思成、林徽因、童寯、楊廷寶、陳植、範文照等。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畢生緻力于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曆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1928年,梁思成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人民英雄紀念碑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建築設計成就表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解放後,林徽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貢獻。與其丈夫‬梁思成一起‬測繪大量‬‬古建築‬,編纂中國古建築‬‬建築‬圖集‬文獻‬。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童寯(1900-1983年),男,滿族,字伯潛,被公認為“中國建築四傑”之一,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曆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

代表作: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辦公大樓和官邸、重慶煉銅廠、貴陽花溪中學、1937年,完成《江南園林志》一書,這是近代最早一部用科學方法論述中國造園理論的專著。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南京外交部大樓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興業銀行

楊廷寶(1901.10-1982.12),字仁輝,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

主要成就:紫光閣、正覺寺金剛寶座塔、碧雲寺羅漢堂、京奉鐵路沈陽總站、天津基泰大樓、天津中國銀行貨棧沈陽東北大學、東北大學圖書館、東北大學文法科課堂樓、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等。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

前任鋪路後人行,先輩建築師不僅給剛走出封建社會的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的建築理念,更修撰、總結了中國建築的輝煌成就。融會貫通,中西結合,摸索一條适合中國本土建築風格。為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