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煜寒|文

也許是刻意為之,又或許是無心插柳。
金家駿的媽媽劉小敏,是一個連自家廁所都嫌髒的婦産科護士。
他的爸爸金波,則是一個無酒不歡的落寞公子哥。
真不知金家駿這樣一個學霸,是如何與這樣的父母友好相處的。
或許是為了能引發一系列更強的戲劇沖突吧。
劉小敏與金波的這些習慣,不僅帶出了許多啼笑皆非的小橋段,同時也加深了觀衆對這兩個人物的認識。
而且還樹立了劉、金二人非常有辨識度的性格特點,可謂是一舉多得。
最初看到劉小敏與金波的這些習慣也好、問題也罷,都不會太過在意或是深究。
隻是随着故事的發展,我似乎看到了或是了解到了《小敏家》想為我們講述的重點。
劉、金二人确确實實是有病的,而且都病得不輕,得治!
潔癖
原以為劉小敏是因為自己工作性質的關系,對于個人衛生有着比較高的要求。
可一路看下來,她對幹淨的要求幾乎到了“入魔”的程度。
她不僅無法使用飯店裡的公用廁所,就連自己家裡的廁所都讓她難以忍受。
更别提無論何人想要進劉小敏的家門,都要往雙手噴酒精消毒,就連行李、背包也同樣“在劫難逃”。
相較之下劉小敏在外就餐時,自己噴酒精消毒雙手和燙洗碗筷的操作都成了小兒科。
而這一切劉小敏身邊的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卻沒有人會提醒她有問題。
也許是文化習慣的關系吧,很多時候人們會将潔癖當成一種好的習慣來看待,而不會想到其實這是一種疾病。
所謂潔癖算是強迫症的一種,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通常會把正常衛生範圍内的事物認為是肮髒的。
進一步會對這些“髒東西”産生焦慮感,劉小敏的潔癖可以算得上是行為潔癖,另外還有肉體潔癖與精神潔癖等。
大多數的潔癖通常不會對人體或生活産生不良影響。
但過度的潔癖症患者,很容易在精神上長期處于一種焦慮和緊張的狀态。
而且因為潔癖的關系,會讓人進行過度的清潔,這反而會導緻身體的免疫力低下,使得患有潔癖之人更容易得病。
這就像人們常說的:把孩子放在真空的成長環境中,最終很容易出現适得其反的結果。
至于潔癖的成因,會有許多不同的情況。
比如對未成年人的不科學教育,父母過分嚴厲要求孩子常洗手,不要弄髒自己的衣服等行為。
還有一種成因是精神上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或人生挫折等等。
而這些成因,年輕時的劉小敏或多或少都曾經經曆過,可連她自己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雖然陳卓曾對劉小敏說過:你這是病,得治,可怎麼聽、怎麼看都像是一句情侶間的打情罵俏。
沒有人會深究劉小敏的潔癖會不會對她造成傷害,也沒有人會刻意拒絕她的潔癖。
大家都在慣着劉小敏的潔癖,都在遷就她的潔癖,沒有人意識到劉小敏在精神上是不是出現問題了呢?
酗酒
在金波還沒有出場之前,我們就通過王素敏的嘴得知這是一個經常喝大酒的主。
一個幾乎每天都處在醉生夢死狀态的中年男人,一個完全不稱職的父親。
他能在早上剛起床就開始喝白酒,還能在居無定所、工作沒着落的情況下,随時随地都常備啤酒解渴。
隻可惜金波的外形不太靠譜,他完全沒有常年酗酒之人該有的樣子,或許瘦骨嶙峋的樣子才是這種人該有的樣子。
從廣義上來講,任何一種能導緻嚴重精神或身體健康問題的飲酒方式都可以認定為是酗酒。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酗酒的正确叫法是:酒精使用疾患,或者叫:酒精依賴。
長期的過量飲酒會導緻身體中的所有器官都受到傷害,特别是大腦、心髒、肝胰髒和免疫系統。
最嚴重的情況還會導緻認知能力受損,以及明顯失智的情況。
從金波在劇中的表現來看,他不僅是有酗酒的習慣,甚至已經産生了酒精依賴的問題。
這種對于酒精産生身體或心理上依賴的問題,在醫學上是可以被歸類為精神類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的。
而這種對于酒精的依賴一旦成瘾之後,想要戒掉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金波那些誇張的表現,看起來像是表演有些用力過猛,實則是真實還原出了一個酗酒者的真實狀态。
當一個患有酒精依賴的人,如果突然停止飲酒或是減少飲酒數量後,就會産生酒精戒斷症狀。
而這種戒斷症狀會根據飲酒曆史的長短,是否是暴飲者,每天會喝多少酒等因素,産生許多不同程度的表現。
任重而道遠
劉小敏的潔癖與金波的酗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由醫院或藥物進行控制或緩解。
但從全球的案例或做法上來看,這些屬于精神類疾病的病症,僅僅依靠醫院裡的醫生是完全不夠的。
他們需要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與了解,需要讓大衆能正視這些疾病,就像感冒、發燒一樣。
他們不該被人們歧視或議論,他們該得到更多積極的幹預性治療。
像是心理咨詢、心理教育、匿名的聚會、社會服務關愛等等。
因為雖說心理疾病該被視作普通疾病一樣來對待,但他又有着不同于感冒、發燒的地方。
這些心理上的疾病有着很高的複發率與戒斷問題,如果一味使用強制或強迫的方式進行治療,很有可能會适得其反。
很感謝《小敏家》能為我們塑造出劉小敏與金波這樣兩個角色,雖然金波的體型有些不太貼合人物特點。
但他的演技确實沒話說,可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老戲骨,他将一個嗜酒如命之人演繹得淋漓盡緻。
讓人在痛恨這個不争的父親之餘,也對他之後的人生道路感到一絲的擔憂。
他還有機會參加自己兒子的大學畢業禮嗎?
他還有機會分享自己兒子結婚生子的喜悅嗎?
這難道不值得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思考嗎?
那些終日将“為了家庭、為了事業”當作借口的人們。
不要以為這都不是事,這些是病,得治!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