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科學日報|神經類器官将飛向太空;《自然-通訊》:晶片神經元

1,即将發射!首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人體類器官,将為治療大腦疾病帶來什麼

來源:學術經緯

腦科學日報|神經類器官将飛向太空;《自然-通訊》:晶片神經元

從iPSC分化産生的小膠質細胞

美國國家幹細胞基金會(NSCF)近日公布,來自生物技術公司Aspen Neuroscience和紐約幹細胞基金會(NYSCF)研究所的一支科研團隊将執行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他們即将向國際空間站發射第一批特殊的3D細胞模型——神經類器官,它們由源于患者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形成,有望為解決難以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視角。

該任務計劃于美東時間12月4 日上午從佛羅裡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項太空任務的主要目标在于研究帕金森病(PD)和多發性硬化症(MS)。

閱讀連結:即将發射!首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人體類器官,将為治療大腦疾病帶來什麼

2,晶片神經元 |《自然-通訊》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腦科學日報|神經類器官将飛向太空;《自然-通訊》:晶片神經元

神經元晶片 | 來源:巴斯大學

本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篇論文Optimal solid state neurons報告了一種用以制造可再現生物神經元電行為的矽晶片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有望開發出仿生晶片來修複神經系統中因病而導緻功能異常的生物電路。

英國巴斯大學的Alain Nogaret及同僚設計的微電路模仿離子通道,類似生物神經元一樣整合原始神經刺激并做出響應。之後,作者在矽晶片中再現單個海馬神經元和呼吸神經元的活動。通過60個電刺激方案,作者發現固态神經元産生的電響應幾乎和生物神經元一模一樣。

閱讀連結:晶片神經元 |《自然-通訊》

3,Gut:腦成像技術在腦腸互動疾病中的角色

來源:思影科技

研究大腦區域和網絡結構、功能和代謝特性的新成像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對臨床前易感性因素和預後預測因子的識别一直進展緩慢。是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神經影像研究組的研究者對腦成像技術在功能性腸道障礙中腦-腸互相作用研究中的作用進行了新的論述。此文發表在著名期刊Gut上。在本文中,作者從

了解腦結構和功能改變及其在DBGIs(腦-腸互相作用障礙)病理生理學中的作用

了解腦結構和功能改變及其在DBGIs病理生理學中的作用

目前主要使用的多模态的研究手段及技術

從PET配體研究以及MR波譜對腦代謝的探查更好地了解DBGIs的病理生理學

對多模态腦影像資料的分析

研究腦-腸互相作用的大資料方法

利用神經影像學确定治療效果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及其與DBGI病理生理學和治療的相關性

藥物治療幹預如何影響DBGIs的腦網絡改變?

非藥物治療幹預如何影響大腦網絡的改變?

這十個方面對腦腸互相作用這一研究主題的主要研究範圍、主要研究對象、主要研究觀點、主要的研究手段、不同手段的特性、多模态方法如何融合彙聚、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影響以及腦網絡在整個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一進行了詳略得當的分析。

閱讀連結:Gut:腦成像技術在腦腸互動疾病中的角色

4,創造力與雙相情感障礙:一切皆有可能

來源:精神時間

為了研究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不同時期的情感狀态與創造力的關系,來自澳洲的 Natalie Miller 教授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為期 1 年的研究。成果發表在 2019 年 5 月的 Psychiatry Research 雜志上。

研究表明,自我報告的創造力在雙相情感障礙不同階段(抑郁,輕躁狂,混合狀态及緩解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處于輕躁狂及緩解期的患者較抑郁患者更有創造力,特别是在戲劇、數學或科學及人際互動領域更明顯。

閱讀連結:創造力與雙相情感障礙:一切皆有可能

5,長文詳解:電休克治療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電休克治療是精神科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但目前應用明顯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名聲」不佳,以及人們對現代電休克技術缺乏了解。因為這些原因,很多患者錯失這一可能改變其命運的治療手段。

一項11月27日線上發表于Acta Psychiatr Scand. 的綜述中,美國研究者結合新證據,對電休克的臨床适應證、患者選擇、目前的操作規範等進行了讨論,旨在提升人們對電休克治療及其地位的了解。

閱讀連結:

長文詳解:電休克治療 | 臨床必備

6,PLoS Biol:貧窮還會影響腸道微生物?

來源:細胞

貧窮會限制人們獲得健康食品,健康環境和“無壓力”生活的可能,進而增加了他們患多種疾病的風險。此外,俄勒岡大學的Suzanne Ishaq及其同僚在11月26日發表在開放擷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的一篇新文章中指出,貧困還會通過降低有益微生物的穩态平衡而損害健康。

科學家将微生物多樣性低與健康狀況不良相關聯,包括肥胖症和相關的代謝問題以及多種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這些問題可能會對貧困人口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并加劇現有的健康差距。

PLoS Biol:貧窮還會影響腸道微生物?

7,父母窮,孩子的大腦和基因都會遭殃,Nature證明了......

來源: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發表在Nature的一項研究用經濟收入來做标杆,測量了“窮”對神經生理的影響。一群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掃描了1099名兒童的大腦,在校正了年齡、性别、種族基因的差距之後,他們分析發現,家庭年收入低于2萬5000美元的兒童,與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的兒童相比,大腦表層皮質直接就少了6%。

他們進一步發現,對那些收入最低的家庭來說,幾千美元的收入差距就足以造成兒童腦神經結構的重大改變,尤其是在掌管語言功能和判斷抉擇功能的腦區域!并且,他們的測試顯示,兒童的認知功能,比如讀寫和記憶能力,會随着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下降。

閱讀連結:父母窮,孩子的大腦和基因都會遭殃,Nature證明了......

8,有些食物會導緻抑郁症?科學家給你答案

來源:阿爾茨海默和腦健康

盡管之前一直以為可能是通過心理疾病的作用而使兩者互相聯系,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聯系實際上可能是有生物學機制做支撐的。此次由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上司的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高脂飲食與抑郁症的發生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食物的脂肪可以進入大腦,破壞下丘腦中的特定信号傳導途徑,并随後誘發抑郁症狀。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雜志上。

閱讀連結:有些食物會導緻抑郁症?科學家給你答案

1,腦科學日報|研究發現:自閉症、多動症與媽媽孕期使用這個有關

2,腦科學日報|大腦怎樣感覺物品的價值?經濟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