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由來已久 偏見根深蒂固
今年初,聯合國非洲裔問題專家工作組代表團通路了美國華盛頓特區、巴爾的摩、密西西比州傑克遜、芝加哥和紐約,考察了美國在打擊種族歧視,反對仇視非洲人、非裔和外國人的心理,保護非裔美國人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取得的進展。代表團成員表示,殖民曆史、奴隸制和《吉姆·克勞法》的殘留影響、種族恐怖主義、種族不平等仍是美國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因為這裡從未給予過非裔美國人認可和賠償的真正承諾。
近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教授卡爾頓·馬克·沃特豪斯(Carlton Mark Waterhouse)發文,回顧了“非裔賠償”(African American Reparations)議題在美國的興起和發展,并分析了為何大部分白人反對賠償的原因。
非裔賠償提議由來已久
美國内戰尾聲時,北方聯邦軍将領威廉·特庫姆塞·舍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釋出了一份軍令,其中包括一個用于安置大量獲得自由的奴隸的暫時性方案,将南卡羅來納州、佐治亞州和佛羅裡達州大西洋沿岸共1600平方千米的可耕種土地,分給被解放的奴隸家庭。然而,林肯總統遇刺身亡後,繼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推翻了這份軍令,土地又被“物歸原主”。
1867年,強烈反對奴隸制和種族歧視的賓夕法尼亞州衆議員薩迪厄斯·斯蒂文斯(Thaddeus Stevens)提出了一項向被解放的奴隸配置設定土地、集資為其建立農場的法案,但未獲通過。1896年,曾做過奴隸的凱莉·豪斯(Callie House)和以賽亞·H.迪克森(Isaiah H. Dickerson)成立了“全國前奴隸互濟、補貼和養老金協會”,緻力于為前奴隸争取聯邦政府發放的養老金,作為對奴隸無報償勞動和遭遇苦難的補償。1897—1898年,協會成員達到數萬人。後來,聯邦政府部門指控該協會及其他類似組織欺騙會員,并啟動對協會的調查,迪克森被判詐騙罪,判決後來被推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曆史學教授瑪麗·弗朗西絲·貝裡(Mary Frances Berry)表示,該協會的成立标志着“非裔美國人上司的首次大規模尋求賠償運動的開始”。
學術探讨與社會運動互相促進
美國學術界關于非裔賠償的讨論始于40多年前。1969年4月,一些非裔牧師和非裔商人在底特律舉辦了“黑人經濟發展大會”。美國民權運動先鋒詹姆斯·福曼(James Forman)在會上發表了《黑人宣言》,要求基督教和猶太教白人教會拿出5億美元支援黑人企業和機構,以抵償其作為種族歧視制度幫兇的罪責。沃特豪斯認為,針對非裔賠償議題的首部學術專著《為賠償黑人辯護》(The Case for Black Reparations)就是在《黑人宣言》的影響下寫成的。該書于1973年出版,作者是美國法學家鮑裡斯·比特科爾(Boris Bittker),他提出用黑人人口總數乘以黑人和白人間的個人所得差距來确定賠償金額(1973年約為340億美元),在接下來10—20年裡,每年更新計算并支付一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哲學系教授伯納德·伯克希爾(Bernard Boxill)、羅格斯大學哲學系教授小霍華德·麥格雷(Howard McGary, Jr.)發表了若幹研究成果,為非裔賠償倡議奠定了道德哲學基礎。
2001年,美國作家、非裔平權運動倡導者蘭德爾·羅賓遜(Randall Robinson)的著作《美國對黑人欠下的債務》(The Debt: What America Owes to Blacks)出版并廣受好評,再次激發了學術界對非裔賠償議題的關注,推動了相關的社會運動。2007年2月,弗吉尼亞州通過決議,承認過去曾奴役非洲人、剝削美洲土著,并表示深刻的悔過。之後,馬裡蘭州、北卡羅來納州、亞拉巴馬州、紐澤西州、佛羅裡達州、田納西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相繼就奴隸制向非裔美國人正式道歉,密西西比州和佐治亞州的立法者也在推進這方面作出努力;國家層面上,衆議院和參議院分别于2008年、2009年通過了為奴隸制道歉的決議。一些城市和高校也開始反思其在曆史上與奴隸制的關系。
拒絕賠償背後存在種族偏見
盡管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應為種族歧視的曆史道歉,但大多數白人仍反對非裔賠償議題。沃特豪斯認為,這反映了一種被心理學家稱為社會支配(social dominance)的現象,即人類社會通過群際壓迫、歧視和偏見的方式建立起等級制度,以維持社會穩定運轉。支配群體是既得利益者,常會拒絕從屬群體提出的對曆史不公正進行道歉、糾正和補償的要求。聯合國非洲裔問題專家工作組負責人米蕾列·法農·門德斯-弗朗斯(Mireille Fanon Mendes-France)說,“一個群體支配另一群體的意識形态仍繼續對非裔美國人的各方面權利産生負面影響,白人優越主義的危險觀念阻礙了全體美國人的社會融入。”
很多白人稱其拒絕非裔賠償是因為自己的家族從未擁有過奴隸,且當今活着的美國人大多是内戰後外國移民的後代,與曾經的奴隸主沒有嫡系關系。而在沃特豪斯看來,這隻是說辭,深層原因在于非裔長期處于美國社會階梯底部,其弱勢地位時常被歸因于非裔自身的缺陷。一直以來都有一些科學家表示,非洲人、非裔的智力基因比白人差,導緻其在學業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弱。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E.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表示,“科學證據有力地顯示,種族間智商差距源自(成長)環境而非基因。”
沃特豪斯表示,隻有當白人普遍意識到并且摒棄将非裔社會地位低下合理化的各色“理論”時,非裔賠償才真正有意義。他建議賠償采取兩種形式:一是通過建造紀念性建築物、建立博物館、設定科研基金和教育項目來紀念奴隸對美國發展作出的貢獻;二是設立信托基金,對種族隔離性質的《吉姆·克勞法》造成的傷害進行賠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悠然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電視 學術新媒體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