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狼之邦”中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秦朝危難時為何沒人挺身而出?

秦國,在戰國時被山東六國稱為“虎狼之國”,各國根本不敢小觑,甚至割地賠款、獻城乞和。

然而秦國的開國崛起之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血路,幾位國君死于征讨西戎,才得了安身立命的領土,商鞅變法、張儀“連橫”之策、範雎“遠交近攻”之謀、無數秦人戰死沙場,終于成就秦始皇橫掃天下。

無論是崤之戰秦穆公東進計劃受阻、麻隧之戰使秦國數世不振、邯鄲之戰秦國十數年不敢東出,但秦人從未因為戰敗放棄圖謀霸業

,而是一直勵精圖治,終于實作統一。就是這樣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為何在後來國家危難的時候沒有挺身而出?

“虎狼之邦”中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秦朝危難時為何沒人挺身而出?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

山東諸國聯軍進犯函谷關,國難當頭,秦國上下君民同心,共禦外敵。

但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沒有及時調整法律、休養生息,而是大興水土、加重徭役,百姓對和平安定的期望沒有得到實作,加上六國貴族沒有得到驅逐,他們散布暴政謠言,秦已經失去民心。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滿暴政,君民相離,自然也就沒有“共赴國難”的信念了。

“虎狼之邦”中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秦朝危難時為何沒人挺身而出?

在對六國的兼并戰争中,秦人為了建功立業,舍生忘死。然而就算是秦軍再強,能以一當十,但是秦國面對的是六個國家,在戰争中死去的老秦人太多了,當秦始皇統一天下,這時候的老秦人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全國推行的秦法過于嚴苛,除秦人外其他六國人無法适應,而秦二世上位後連秦人自己也不堪暴政,始皇在時,“

餘威震于殊俗

”,但是二世胡亥即位後竟然任由宦官趙高胡作非為,秦人對自己的國君也失去了信心,自然不想再為秦朝賣命。

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六國遺族并起的時候,其實在一開始,秦朝士兵在軍功爵制的鼓勵下,戰鬥力還是相當驚人的。陳勝吳廣起義軍以及六國諸侯軍隊,都打不赢秦朝軍隊。然而秦朝的精銳皆在邊關,這些秦朝軍隊都是骊山囚徒,雖然強橫,但還是不如那支“虎狼之軍”。後來巨鹿一戰,章邯在沒有征求士兵同意的情況下,因為害怕自己被趙高加害,投降了項羽,至此秦朝已經無力阻擋叛軍了。

“虎狼之邦”中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秦朝危難時為何沒人挺身而出?

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僅聽信趙高李斯之言,逼死自己的哥哥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令秦人寒心,而劉邦攻入鹹陽後,約法三章,極大地動搖了秦人的心理。

劉邦把秦朝那些繁複嚴苛的刑罰,減少到隻剩下“三章”,深受老百姓擁護

。而且劉邦能夠限制部下,秋毫無犯,讓鹹陽中的百姓秦“

箪食壺漿,以迎王師

”。就算是“赳赳老秦人”,相比于昏庸的秦二世,還是更願意擁護“仁德”的劉邦。

“虎狼之邦”中以團結自居的秦人,秦朝危難時為何沒人挺身而出?

“秦不過二世,共赴國難也成了空話”,秦國是秦國,秦王朝是秦王朝,秦國雖強,上下齊心,但秦王朝是融合了其他國家而形成的,論凝聚力的話遠遠沒有原本的秦國高,在秦國變成秦王朝的過程中,那些真心忠于秦國的人就有許許多多早已為了統一大業而喪生。“赳赳老秦,為國赴難”,或許在叛亂之際,關中再無老秦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