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講的是<b>TechCrunch爐邊對話吳恩達:不回應70hr招聘要求,看好小公司AI驅動,</b>我不會用AI治理污水,是以我決定提供給更多人AI教育!
——吳恩達
TechCrunch Disrupt San Francisco 是由著名科技媒體Tech Crunch主辦的年度活動。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初創公司活動之一,Disrupt每年吸引來自矽谷最好的投資人、創業者、企業家、科技人員和 科技愛好者,以及來自“創業競技場”(Startup Battlefield competition)的頂尖初創公司。
今年 Disrupt 在 9 月18 日至 20日于舊金山碼頭 48(Pier 48)舉行。往屆Disrupt的演講者包括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曾任職于谷歌大腦和百度,Coursera創始人,并最近建立神秘公司Deeplearning.ai的吳恩達也是嘉賓之一。今天午飯後的“爐變對話“環節,吳恩達和大家聊了聊他對于AI的了解和期待。他似乎很願意繼續保持自己新公司的神秘感,對于未來的動作守口如瓶。主持人調侃起之前盛傳其公司要求員工工作時間為每周70個小時的傳聞,吳恩達隻笑稱自己收到很多履歷,不願多談。看來,無論多大的工作強度,在吳恩達手下工作仍是大家擠破頭想要争取的機會。
我不會用AI治理污水,是以我決定提供給更多人AI教育
當被問到“未來AI驅動的社會中,生活中哪些方面會受到最大的影響”時,吳恩達重申了他在很多地方提到的觀點:AI就好像新型電力,将轉型社會上的每一個行業。然而,一兩家科技巨頭公司不可能完成這一場空前的社會變革。吳恩達希望已經完成初步AI轉型的巨頭公司能夠幫助其他公司完成AI轉型,也期待在各領域能有更多的AI公司參與到這場AI驅動社會的理想建構中。而在這場變革中,吳恩達選擇了投身AI教育,讓百萬工程師掌握AI這項技能,讓他們用這個工具去更好地改變世界。
主持人:你時常提到你建構一個AI驅動型社會的願景,現在我們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AI技術的興起,那麼AI驅動型社會到底具體指的是什麼?
吳恩達:用我經常講的一句話來說,AI就是新的“電力”。幾百年前,電力的發明和興起改變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通信,交通到農業無一不因電力的興起而發生巨大變革。今天,對于AI的興起,比如有機器學習、監督學習等等,我們也能看到一條清晰的道路,AI正在改變每一個行業。教育領域,我希望在我生活的世界裡,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個性化的導師。醫療方面,AI也正在帶來巨大的變革。我甚至很難想到哪一個領域還沒有受到AI的影響和沖擊。
我此前上司的Google Brain團隊幫助Google成為了現在你們所見的AI公司,同樣我也上司了百度的AI團隊,幫助百度成了一家AI公司。在我加入這兩家公司前,他們都已經有了非常優秀的技術團隊,我現在比較感興趣的一點是,這些巨型科技公司是否也能幫助其他公司完成AI化轉型,因為AI能為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帶來無限可能。在我理想中的AI社會中,你所能見到的一切,比如燈、電視、音箱、手表,都能被極大的智能化以服務人類。我清楚地知道,巨頭科技公司不可能包攬社會的每個層面。比方說,我很希望有一家AI公司能夠去治理污水問題,但我自己,以及那些巨頭公司不可能去觸及方方面面。是以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決定把重點放在幫助更多的人學習AI,設立了Coursera和Deeplearning.ai的多門課程。我希望讓上百萬的工程師掌握AI這項技能,讓他們用這個工具去更好地改變世界。
正能量的大趨勢:從“畢業拿學位” 到“終生學習”
衆所周知,吳恩達的新公司Deeplearning.ai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Coursera上推出了深度學習課程,吳恩達本人對于線上教育的熱情無需置疑。吳恩達說,科技的發展、線上教育的普及也帶來了“終生學習”這一潮流的興起。Coursera如今也積累了足夠的資料,通過人們上的課程和學習習慣,Coursera的機器學習工程師們正在試圖推出更好的産品,推薦使用者更适合的課程。吳恩達也對在場的企業家們建議,一定要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每5年一定要更新員工的技術知識。
主持人:當我們在談論線上教育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更多的是高等教育,但很少觸及基礎教育。如你此前所說的,你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個個性化導師,那麼AI具體能為基礎教育帶來什麼變革呢?
吳恩達:在我看來,從嬰兒教育、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博士教育,我們都仍有很多要做。然而,基礎教育中應用的科技和高等教育應用的科技是不同的。基礎教育的學習能容更為集中,比如所有人都要學習加減乘除,是以社會在發展基礎教育上作出大量的投資。而高等教育的内容則更為分散。雖然我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學一點機器學習,但我并不認為這需要做到和學習加減乘除一樣普及。是以,我們在某一個高等教育領域的花銷不可能達到基礎教育的水準。是以,我認為這兩種教育會用到的科技也會是大不相同的。
另外我想提的一點是,現如今人們對教育的預期有了較大的變化。以前,人們上大學,畢業拿到學位,學生生涯就結束了。現在,一個很正面的趨勢是“終生學習”,這意味着學習不會在大學四年後戛然而止,更多的人會在接下來的40年中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許多公司和政府機構已經通過Coursera等教育公司為他們的員工和群眾提供教育,來建構一個崇尚不斷學習的公司和社會。這一變化讓我非常激動。
創業公司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從資料入手,建構你自己的垂直産業
在這次以“創業競技場”著稱的活動中,創業公司如何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自然也成為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AI在各行各業的興起為創業公司帶來了無數的機會,但衆所周知,如Google、Amazon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産業的壟斷,也同時形成了資料的壟斷。在這個資料為王的時代,這是否意味着創業公司就無法有所作為了呢?吳恩達認為,資料的垂直化意味着初創公司依舊大有施展拳腳的餘地。從垂直産業入手,積累資料,初創公司也能叫闆巨頭。
主持人:假設你是一位AI投資人,從資料處理、模型研發到AI産品化,你認為你會更看好哪一個方向,并投入你的時間、精力?
吳恩達:說實話我覺得你提到的所有方向都大有前途。
現如今,AI相關的論文和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這讓我非常激動。然而,将這些研究成果真正轉化為有價值、能造福人類的産品依舊是一個不簡單的過程。在網際網路普及的今日,我覺得對當今的創業公司來說(就像當年的Google,Amazon),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當然了,這對現如今的科技巨頭,比如Apple和Microsoft來說也同樣是個轉型的機會。或許在不久的将來,在座的某一位就将借此東風創立出一家AI巨頭公司。多年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2017年,我們甚至不敢相信這家公司還隻是個創業公司。
主持人:現如今,大量的資料都集中到了Google之類的科技巨頭手中,他們有巨型資料庫,同時也有一流的工程師能夠利用這些資料。對創業公司來說,除了資金不夠之外,資料的匮乏是否在根本上就讓他們處于劣勢呢?
吳恩達:我認為AI的興起帶來了太多的機會,沒有哪一家公司有能力抓住所有的機會。對于創業公司來說,你正在關注的方向很可能是巨頭們所忽視的。當然,在某些垂直領域,我還是不建議初創公司去觸碰的,例如被巨頭壟斷的搜尋領域。因為我之前在Google和Baidu這樣的巨型搜尋公司都工作過,我十分熟悉這一領域。這些公司有着大量的資料,比如你在搜尋某一關鍵詞後更可能點選某一個網站,這些資料使得他們的模型能夠産出更有用的結果。除非有重大的技術突破,我不覺得現在哪一個初創公司可以憑借其幾十人的團隊叫闆科技巨頭公司。
話雖如此,我們也要知道,資料也是垂直化的。即便巨頭們擁有大量的搜尋的資料,這也不會為他們在制造心理健康聊天機器人或者發展精密農業上提供太多幫助。是以說,在很多其他的垂直領域,巨頭們的優勢其實是不明顯的。作為一家初創公司,你典型的發展路線一般是這樣的:你進入了某一垂直領域(當然這不能是搜尋領域),開發了一個功能不錯的産品并吸引到了第一批使用者,這批使用者進而為你帶來了更多資料。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你的資料帶來了使用者,使用者帶來了資料,更多的資料提升了你的産品,更好的産品又能為你帶來更多的使用者....... 很可能在幾年之後,你在這一垂直領域積累的資料就會大大超過科技巨頭們,進而在這一場商業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
一般人任由AI擺布是否值得擔心,吳恩達:别怕,我們有專業人士把關
從無人駕駛、銀行信貸到醫療診斷,一方面,AI早已被深入應用到了這些領域,另一方面,多數群衆對于AI應用背後的原理仍舊一無所知,在AI陰謀論層出不窮的當下,我們是否應該為此感到擔憂呢?吳恩達認為,正如我們不明白藥物成分卻依舊放心服用它們一樣,我們也不用太過擔心自己對AI應用的原理一無所知。當然,對AI原理的了解能夠讓我們更為心安。
主持人:我們普通人是否應該擔憂AI決策的不透明化呢?我不會去擔心AI算法如何為我推薦電影,但當AI算法為我選擇醫療治療手段時,如果我一點都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我是不是該為此憂慮?這些AI決策是不是應該被做得更加透明化呢?
吳恩達:我認為現在有很多令人激動的舉措正在試圖令AI變得更容易被大衆了解,但我并不認為AI決策的不透明化本身是個大問題。以你剛才提到的醫療為例,我們現在服用的藥物是經由國家藥監局稽核安全通過的,但我們也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以及生理原理,因為這些藥物已經通過了臨床檢驗。
當然,嘗試更好地解釋AI技術也是有它背後的原因的。首先,這讓我們在AI技術(如無人駕駛)出錯時能夠進行人為幹預。其次,這也讓我們對AI作出的決策有基本的認知,以銀行借貸為例,我們可以大概知道AI為什麼通過/拒絕了某一個借貸申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讓人們心安。我遇到很多醫生對AI醫療提出了質疑,為他們解釋AI技術能夠讓他們在使用AI醫療是更為放心。
總的來說,在醫療之外的其他領域,我認為大衆對AI技術的不甚了解并不是個大問題,而AI技術的迅猛發展也讓我對未來幾年的AI發展充滿了樂觀和信心。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9-21
作者:錢天培,Aileen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大資料文摘”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