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為什麼能夠一呼百應,看看明末的百姓有多難就明白了

幾百年了,漢人一直對滿清的這段曆史充滿偏見,當然,滿清時期确實也有不少政策措施是針對漢人的,但總體上而言,滿清取締腐朽的明王朝,還算是曆史的進步,特别是對于苦難中的多數農民來說,滿清的統治對他們來說算是幸事。明朝雖然前期朱元璋懲治腐敗力度很大,但是沒能夠避明朝末期的根深蒂固的腐敗。崇祯皇帝似乎很想要有作為,曆史上,史學家認為這一時期“君非亡國之君,而臣皆亡國之臣”,可見明朝的滅亡與北宋不盡相同,從《水浒傳》看來,北宋的腐朽是君臣合力造成的,可謂是君是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

做農民,明朝末年的農民是最艱難的。明王朝在崇祯接手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爛攤子,再加上崇祯皇帝自己也能力不足,極希望改變現狀卻總是改變不了。正好遇上天災不斷,幹旱和蝗災幾乎年年重演,農民苦不堪言,不是被餓死,就是起來反抗,成為流寇。李自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的。

李自成為什麼能夠一呼百應,看看明末的百姓有多難就明白了

李自成是這時期的典型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為什麼李自成輕輕一呼,就那麼多人紛紛響應,來反抗明王朝呢?對很多農民來說,不反抗就意味着死亡。當時的農民,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生下孩子養不活,就丢棄在外面被人撿走吃掉。很多人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别人換孩子吃,這是常有的事。當時,陝北一帶大旱,更兼蝗災,顆粒無收,農民本就生活艱難,隻好蓬草、吃樹葉、樹皮、草根,後來植物吃完了,就隻好吃陰暗潮濕的土地上泛起來的一種白色的鹽堿土或者石頭。時間一久,土石無法消化,并且在肚子裡下墜,人很快就死掉了。這樣的日子,誰不願意跟着去造反,反正是一死,弄好了還可以混口飯吃,是以,李自成才喊出口号,大批饑餓的難免就跑來入夥了。

李自成為什麼能夠一呼百應,看看明末的百姓有多難就明白了

崇祯皇帝不是亡國之君嗎?是的,他上位以後,确實做了不少勵精圖治的事。特别是才上位,就當機立斷,處死了大宦官魏忠賢,鏟除了魏忠賢的實力,做了第一件讓人拍手稱快的事。但是,崇祯皇帝其實也很有問題,《罪己诏》倒是沒少下,可以隻見他承認錯誤,就是不見他改正,朝政還是沿着舊事的老路繼續滑坡,甚至滑得更快。

崇祯皇帝最大的特點是好疑忌,喜殺人。他在位十七年,幾乎年年在殺人,一直在猜忌人。《罪己诏》中說得極好,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很到位,但就是沒有整改措施。李自成打進來了,崇祯皇帝驚慌失措,号召大臣捐款抗賊,大臣們個個喊窮,沒有捐到多少錢。等李自成拿下北京城,發現大臣們家中有的是錢,而最有錢的,竟然是崇祯皇帝自己。不知道崇祯皇帝私藏了這麼多錢想幹什麼,國家都快要亡了,還不及時拿出來抗賊,自己卻跑到山上上吊去了,還悲痛地說: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為什麼能夠一呼百應,看看明末的百姓有多難就明白了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十七年不能算是很短的時間,可是除了除掉魏忠賢等宦官勢力之外,崇祯皇帝的作為幾乎屈指可數。固然,明朝的腐朽已經根深蒂固,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徹底挽救明王朝難度自然是很大。但是皇帝如果真的如自己在《罪己诏》中,說的一樣,改正自己的錯誤,勵精圖治,十七年歲月也足以挽救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六次下《罪己诏》,可惜每一次都停留在了知“罪”而不改上,就像是很多的國小生,每次都能夠勇敢給老師承認錯誤,但是卻決不改正。本質上來說,其實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錯誤,沒有真正檢討自己。臨死的時候,他還在大呼:

諸臣誤朕,緻逆賊直逼京師

李自成為什麼能夠一呼百應,看看明末的百姓有多難就明白了

看來他确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說明一個個的《罪己诏》,都恐怕是别人代筆所寫,雖然崇祯皇帝自己肯定是同意了文章的内容,但是沒有親自書寫,是以印象不深刻,是以看自己的《罪己诏》,就和看别人的故事一樣,沒能引起足夠重視。而對于老百姓來說,不能過好日子的朝代就是最壞的時代,清軍的入關,對他們來說,還是幸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