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的幹果中,我首愛香榧,是緣出有因的。
金秋九月,我應紹興朋友誠邀,去探訪紹興會稽山千年香榧林。我國香榧具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主産地就在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脈中部一帶。走進香榧林區,姿态奇異、觀賞價值極高的古香榧樹在你眼前靜候觀視,有的盤根錯節如坐地來佛,有的内膛空虛如宰相撐船,有的折肢斷臂如西方女神。
我和朋友徜徉在香榧林中。面對如此誘人的香榧樹碩果累累,豈可望梅止渴僅限于飽眼福?正好朋友的親戚家在林區東北角有多株香榧樹,于是朋友帶上我這個不速之客,往他親戚家走去。
沒走多遠,我們在村中一座三層樓高的黛瓦白牆别墅前立定。還未跨進門檻,一陣香味撲鼻而來,原來是他家正在加工炒香榧。誘人的香味,不容得我先去參觀炒房,而是循着主人的招呼聲徑直朝客堂走去。
桌幾上主人早早擺好一盤香榧果,顆粒飽滿,褐色膚體上透出金黃絲斑,誘人極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顆香榧,送進嘴裡,“磕磞”一聲,将香榧咬得粉身碎骨,殼體與肉體混雜在一起,難于分辨揀食。朋友哈哈大笑起來:“你雖然是個高工,但吃香榧的技術卻是個普工水準啊。”我驚訝地望着朋友,看他能亮出什麼“瓷器活”來。
隻見他拾起一顆香榧,先是在顆粒的大頭端左右尋找某個點,然後用拇指和食指在前後對稱處用力一捏,“啪啦”輕輕一聲,果殼應聲而破,分成較為完整的兩大片,露出的果肉上裹着一層薄薄的黛色“睡衣”。他利用殼體順着果肉身體輕松一刮,“睡衣”脫落了,果肉完整露出。這個時候,将其送入口中,才算是完成了一位品嘗高手的全部表演。
還有如此高技?我情不自禁問朋友,此技藝是誰發明的。他告訴我,這事可能和西施有關。當地傳說西施小時候,與鄰裡姐妹們一起去城裡玩耍,走進一家店鋪,山貨琳琅滿目,有一堆幹果上插着标簽,上面寫着“香榧”二字。其中一個小姑娘問店主,多少錢一兩?店主看她們是小姑娘,知她們指嫩力薄,便開玩笑道:你們誰要是能用兩個手指頭揿破香榧殼,我就随你們吃,不要錢!姑娘們聽了,都争先恐後地拿起香榧,使盡吃奶的力氣按香榧殼,都無濟于事。這時,西施發現香榧頭上有兩個白點,好像兩隻眼睛,她用拇指和食指輕輕一捏,殼就裂了縫。原來,香榧殼上兩個點是排洩孔,兩邊是香榧生長的中縫,用力一揿,中縫自然裂開了。是以,在紹興,香榧的這兩個“眼睛”被稱作“西施眼”。
聽完朋友的介紹我依樣畫葫蘆,再次拿起桌上盤中的兩顆香榧,輕輕一捏,果然殼子就沿着中縫裂開,露出果實那金色的身膚。無論是先人發明了香榧樹的栽培,還是今人對香榧樹品種的改良培育,甚至連美女西施的啖食技藝,都是香榧的好故事。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圖蟲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盧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