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渾水對陣貝殼,誰的資料更可信?

渾水抓取的資料準确率雖存疑,但貝殼并非無懈可擊

渾水對陣貝殼,誰的資料更可信?

文 | 張光裕 陳嘉瑤

編輯 | 王博

過去三天,被稱為“中概股狙擊手”的做空機構渾水公司,與中國最大的房産交易平台貝殼找房(NYSE:BEKE)激烈交鋒。

2021年12月16日晚,渾水釋出做空報告稱,通過抓取貝殼平台交易資料、走訪線下門店等方式,他們發現貝殼誇大2021年二、三季度GTV(總交易額)126%,虛報傭金收入77%至96%,虛增門店數至少23%。渾水由此得出結論,貝殼在進行系統性欺詐。

17日傍晚,貝殼釋出回應聲明稱,渾水報告存在大量事實錯誤,他們抓取交易量資料、衡量門店和經紀人數目的方法是錯誤的,導緻資料失實且有遺漏,“顯示出渾水對中國房産交易行業缺乏基本認識”。

《财經》記者采訪中,經紀行業人士大多認同貝殼說法。貝殼的成交量由多個管道貢獻,囿于資訊源不全,渾水抓取不到貝殼體系外部的管道資料,内部管道資料也不準。而他們通過門店和經紀人數,推斷GTV和營收的邏輯思路,也可能站不住腳。

但渾水的做空報告并非毫無價值。它指出了貝殼長期存在的“鬼店”、“克隆店”問題,這導緻了貝殼店面統計誤差。

17日,在貝殼釋出回應聲明當天,貝殼股價上漲了5.7%,收于19.36美元/股。

渾水的做空和貝殼的反擊,究竟誰的資料更有理,目前來看,資本市場選擇了後者。

渾水的統計漏洞在哪裡?

在做空報告附錄中,渾水介紹了抓取交易資料的方法。

他們從貝殼平台“找經紀人”端口進入,看到經紀人所在門店,再統計各門店的成交記錄,由此得到交易量。因為貝殼平台隻展示近76天的成交記錄,是以渾水對二、三季度的統計範圍也均為76天,再按比例換算成完整季度。

成交價的統計則分為新房與二手房。渾水稱,由于按中國房地産業協會資料,近兩年新房單價幾乎保持不變,是以他們使用了貝殼2020年報披露的成交均價來對新房成交價進行估算。

至于二手房,有62%的城市在貝殼平台上可擷取成交價,渾水直接抓取。其餘城市,渾水根據中國房地産業協會資料,選擇特征相近的城市作為參考,按照兩城市價格比例關系估算成交價。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價均為估算得到。

用成交量乘以成交均價,便得到GTV。

針對渾水的統計方法,貝殼回應道,公司新房交易的通路有四條:鍊家門店、貝殼平台連接配接的門店、新房銷售團隊、其他銷售管道(外渠)。而渾水隻計算了前兩種方式。

在貝殼集團内,更常将以上通路分為“内渠”(鍊家及貝殼平台連接配接門店)、“新房直銷”和“外渠”。

一位貝殼前營運人士告訴《财經》記者,貝殼是在2020年下半年成立了專門的新房直銷團隊。這些經紀人按市内的商圈劃定片區,日常是駐守在各個樓盤售樓處,沒有對應至某個門店。

在比較成熟的商圈,團隊會在寫字樓裡租個辦公室,供開會、辦手續時使用。在郊區等新開發商圈,條件就更艱苦些,沒有辦公室,所有工作都是在售樓大廳完成。

而且據貝殼聲明,這些新房專崗經紀人無法在App首頁“找經紀人”功能找到,而要到 “新房”頻道的子頁面裡尋找。

是以,渾水順着經紀人找門店的方法,統計不到新房直銷團隊的成交量。當然,除新房直銷外,内渠門店也賣新房,渾水隻統計了這一部分。

再來看外渠。所謂“外渠”,是指與貝殼有合作關系,但不從屬于貝殼體系的外部中介公司。這些公司既能使用貝殼端口成單,也可以使用其它平台的端口。

上述前營運人士解釋,貝殼不會把外渠展示在對客平台“貝殼找房”頁面上,他們一般要自己想辦法獲客。外渠們都是通過貝殼内部一套叫作“link”的系統完成簽單上報、結轉傭金等作業環節,相關流程不對外展示。

一家與貝殼合作的外渠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對貝殼而言,這一業務的本質是To B,而非To C的,“外渠整體的資料隻有貝殼知道”。

《财經》記者了解到,除遺漏“新房直銷”和“外渠”外,渾水對内渠的統計資料準确性也存疑。

貝殼對自己的資料,有線上線下兩條統計路徑,兩套資料并不總是一緻的。内渠成交的客單,也不是百分百完全錄在了線上。這裡面主客觀原因都有。

主觀上,除了一時的怠惰,一些門店和經紀人會通過調節錄入節奏,來保障完成績效考核。比如已經完成名額時,就先不急于把成單上線,留一些“存貨”,等到業績發愁的時候拿來找補。

還有各種客觀原因導緻已經成交的單子無法錄入。比如在新房業務上,如果開發商和貝殼在傭金支付、或者這一單究竟是貝殼賣的,還是開發商自己賣的存在争議時,那按貝殼規則,這一單就不能線上上錄為“承銷”,必須等争議解決後才可以。

另外,财務端和營運端掌握的資料也可能不一緻。比如已經賣出的房子,買家退單了;或者與開發商合作上,因為業績好,中途傭金跳點上漲。對于這些變化,财務營運兩個端口的統計可能一前一後,有時間差。

貝殼自己能周期性地用線上、線下兩套資料互相校準。但渾水隻能抓取到兩段各76天營運端的線上資料,周期太短,很難保障準确性。

渾水對二手房的價格估算,使用了中房協披露的資料,尤其是用這個辦法估算了鍊家大學營北京的價格。這可能與真實情況有較大出入。有鍊家經紀人告訴《财經》記者,自二手房指導價政策出台後,平台上展示的房源有所保留。一些高價房源挂在内網上,買房者可通過經紀人獲知這些房源的資訊,完成交易。

虛設門店,貝殼并非無懈可擊

渾水報告中稱,他們的資料收集表明,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門店總數被誇大了23%。而線上下走訪時,他們發現了大量“鬼店”和“克隆店”,是以實際誇大程度可能更高。

所謂“鬼店”,是指這家店注冊在貝殼平台上,但實際已關門停業了。“克隆店”指好幾家店注冊同一個位址,實際隻有一家店。渾水稱他們在廊坊走訪51家注冊的鍊家店,發現19家是“鬼店”,于是此地門店數量被誇大了59%。

渾水也質疑貝殼實際經紀人數。報告裡提到,貝殼聲稱在上海有2.1萬名經紀人,但他們查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資料發現,貝殼在上海的經紀子公司,員工總數隻有9998人。

針對以上質疑,貝殼回應說渾水資訊源不完整,即如上文所述,沒有統計到新房專崗經紀人。但并未回應“鬼店”和“克隆店”是怎麼回事。

《财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貝殼的“鬼店”和“克隆店”的确存在。貝殼會不定期清理這類店面,但至今仍難以根除。多變是中介行業的特點,不但經紀人離職率、流動率高,門店開張幾個月就倒閉也是常事。這些關門的店鋪,尤其是平台連接配接的非鍊家品牌,一般不會主動在貝殼平台上登出。

線上注冊的經紀人也有同樣問題。前貝殼經營人士說,他所在區域今年曾做過一次篩查,發現有5%的人員在職不在崗,即在花名冊中狀态為“在職”,但其實沒有打卡上班。

他解釋說,有些員工崗位有了調動,但沒在系統裡及時修改,是以沒統計到打卡。但也有一部分人,隻是在貝殼挂個名,實際已經離開了公司甚至行業。而對于渾水描述的上海的情況,比起工商總局統計,公司實際經紀人的确更多,因為一些經紀人簽約的公司,可能并不是貝殼子公司,而是各種各樣的外部公司。

這位營運人士就是在某南方城市為貝殼工作時,勞動合同的甲方被簽成了北京一家人力資源公司。

由此觀之,貝殼究竟有多少家店鋪,多少名經紀人,也是線上線下兩套資料。線上資料很可能不靠譜。貝殼自己要想搞清楚,也要靠線上下花功夫。

渾水做空報告的一條核心邏輯是,貝殼的門店數、經紀人數,與它的GTV和營收,存在某種正相關的函數關系。如果前者有水分,那貝殼的GTV和營收也勢必有水分。

雖然貝殼的門店和經紀人數的确存疑,但渾水的這條邏輯,受訪的經紀行業人士并不贊同。

因為新房直銷和外渠,在貝殼GTV中的占比已經越來越大。前營運人士說,在他所在的某南方省會城市,2020年新房直銷和外渠貢獻的GTV占比在50%左右。

但直銷團隊不增加門店數,外渠的門店和經紀人也不展現在貝殼找房平台的統計中。

在内渠占比下降的商業模式下,渾水僅靠統計内渠門店和人數,就得出貝殼的GTV和營收有水分站不住腳。

作者為《财經》記者

渾水對陣貝殼,誰的資料更可信?

還有更多你想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