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讀經典,陪你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主播佩慈。最好的友情大概是,從來不需要想起,因為從來都不曾忘記,各自忙碌,卻彼此牽挂。畢業時眼眶的淚和心中的不舍,多年後會發現你堅持的,你相信的,你難舍的,都沒變。今晚為大家分享的是周國平的《老同學聚會》。
老同學聚會(節選)
周國平
北大百年校慶,沸沸揚揚,頗熱鬧了一陣。我一向不喜熱鬧,是以未曾躬臨諸般盛況。唯一的例外,是參加了一次同年級老同學的聚會。很不容易的是,在幾位熱心人的張羅下,全年級五十名同學,畢業了整整三十年,分散在各地,到會的居然達四十人之衆。
闊别三十年,可以想象,當年的同學少年,如今都已年過半百,鬓毛漸衰了。是以,乍一見面,彼此間不免有些陌生。
那三十年的日子,原是一天天過的,雖然不可避免地在每個人身上留下了痕迹,但那過程相當漫長,自己或經常見面的人往往不知不覺。而現在,過程一下子被完全省略了,于是每個人都從别人身上看到了歲月的無情印記,如鏡子一般鮮明。
我發現,隻要是老同學相聚,用不了多一會兒,陌生感便會消失,當年那種熟悉的氛圍又會重制。随陌生感一起消失的,是綿亘在彼此之間的别後歲月,你幾乎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時光倒轉,離别從未發生,仍然是當年的那些同學,仍然是上學時的那種情境。
此刻,坐在這裡聽他們一個個講述着三十年裡的人生經曆,我并沒有聽進去所講述的具體内容,卻從各異的談吐中清晰地辨認出了每個人當年的性格和模樣。
對于我來說,北大之是以值得懷念,首先是因為它是我度過青春歲月的地方。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與老同學相見使我感到異常親切。尤其是同宿舍的幾位同學,曾經朝夕相處許多年,見到了他們,我心中充滿莫名的感動。
當時在全年級,我年齡最小,趙君年齡最大,比我大整整十歲,總是像兄長一樣關心我。三十年後的今天,他見了我的第一句話是:“小周,要注意身體。”我聽了幾乎要落淚。還有董君,聚會時始終微笑而友好地注視着我,使我想起進北大時我還在長個子,他常常喜歡用手來量一量我是否又長高了一些。
我忽然明白了,在老同學眼裡,我仍然是從前的那個我,我們之間的關系仍然是從前的那種關系。畢業之後,人們各奔東西,每個人都走過了許多坎坷,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是,在短暫的重逢時刻,人們還來不及互相體會别後歲月所包含的這一切,這一切便等于不存在。老同學的相聚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每個人得以用老同學的眼睛來看自己,跳過一大截歲月看到了已被同學淡忘的學生時代。
那麼,老同學就是互相的青春歲月的證人,彼此不自覺地寄存着若幹證據,而在久别以後的相聚時刻,他們得以暫時地把所寄存的證據互相交還。當然,久别是必要的,因為經常會面肯定會沖淡對早年同學生活的記憶。當然,相聚也是必要的,否則我們根本無從知道彼此還儲存着如此珍貴的記憶。是以,老同學——以及一切曾經共度青春歲月的人們——久别以後的相聚是人生一種難得的經驗。
作者簡介: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等。
主播簡介:
青州市融媒體中心 新聞中心《有啥說啥》主持人 唐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