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時間節點總能喚起深沉的曆史記憶,帶來超越時空的精神感召。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在清明來臨、寄托哀思之際,緬懷革命英烈、傳承紅色基因,成為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

4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國家記憶》欄目特别推出六集紀錄片《絕筆》,通過對十多位共産黨員的遺書、家信、入黨誓詞等臨終絕筆的深度挖掘,展現他們初心不改、信仰彌堅的革命精神。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節目首集播出即引發了熱烈反響,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觸達人數高達947.6萬。截至4月4日,微網誌話題#清明節讀絕筆祭英烈#,閱讀量達到1.1億,讨論量超1.5萬,登上微網誌熱搜置頂位和微網誌要聞榜兩大核心榜單,衆多千萬級、百萬級微網誌大V紛紛評論轉發;相關視訊播放量合計突破300萬,其中單條視訊播放量達到160萬。
新華社、光明網、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北京日報、文彙報、北京晚報、鳳凰新聞、北京頭條、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用戶端等主流媒體和重點網絡新聞平台都對節目給予了積極關注和報道。
第一集中的有關短視訊,登上快手App熱搜榜,熱度633.5萬。
網友們在各大平台紛紛留言緻敬,寄托無限哀思: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向你們緻敬,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先烈們,永垂不朽!”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是我們懷念你們的淚!”
“特務們甚至當着母親的面嚴刑拷打藍蒂裕!落淚了,我也是一位母親,太感動!讓我們永遠銘記革命先烈,感謝節目組拍出震撼人心的精品節目。”
“英雄事迹值得代代相傳,喜歡這種有價值、有内涵的節目,看到先輩的訣别書真的要哭了……”
海外觀衆也紛紛留言,向英雄緻敬:
墨爾本觀衆王後己表示:“看了首期節目後,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教育!”意大利羅馬觀衆何志剛表示:“學史明理,看完《絕筆》第一集就明白了這七十多年和平的來之不易。”芬蘭觀衆辛衛東表示:“清明祭英烈,家國永存念!封封英烈的絕筆書展現出了他們的家國情懷,《絕筆》節目具有現實影響!”
該片的熱播也引發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熱評。
國家廣電總局專家肖黨榮表示:“這部作品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創新探索、加強正面宣傳、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的一次努力,是網際網路時代加強黨史宣傳教育,講好中國共産黨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進階編輯、研究員唐俊表示:“紀錄片《絕筆》圍繞共産黨員的遺書、家信、入黨誓詞等絕筆信展開,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選材角度。通過構築兩個時代、兩代人穿越時空的對話空間,我們強烈感受到了理想信念和家國大愛帶來的精神力量。”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何輝表示:“紀錄片《絕筆》,首先被名字所震撼,革命英雄在生命最後時刻的絕筆,必是内心深處最具力量的聲音。這部系列紀錄片感人至深,是一部值得反複觀看的、生動的、優秀的黨史影像教材。”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系主任楊乘虎看後談道:“紀錄片《絕筆》正是青少年學習‘四史’的鮮活教材,具有很強的實踐引領意義,推出的時機恰逢其時,展現了央視中文國際《國家記憶》團隊的責任擔當、曆史使命。”
中國傳媒大學張雅欣教授表示:“從頭挖掘這些文字誕生的前後,英雄的革命往事,是一次珍貴的曆史回眸,更是一次意義重大的精神傳承,對于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義和鞭策作用。”
在4月3日晚播出的第一集中,著名小說《紅岩》中“藍胡子”的人物原型藍蒂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在香煙盒上給5歲兒子留下絕筆詩《示兒》,犧牲時年僅33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經77歲高齡的藍耕荒老人(藍蒂裕之子)在看過第一集後,抑制不住激動的淚水和心情,在清明節之際,跟随節目再讀《示兒》一詩,感慨萬千,他再次提筆寫下了一首獻給父親的小詩:
你離開我們已整整71年,
71年的痛苦,
71年的思念,
今天,仿佛你又回到我的身邊,
摸着我蒼蒼的白發,
關切而又嚴肅地問我:
荒兒,我付予你的重托,寄予你的希望,我和無數戰友們的夢想,
如今是否已經實作?
我望着你那慈祥而又嚴肅的笑臉,
滿懷激情地向你報告,
親愛的爸爸:
你臨刑前留給我的76個字,
就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我的心間,時刻都不敢遺忘,
它就像一把大傘為我的人生遮風擋雨,
又像一把利劍武裝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更似一盞明燈指引着我永遠向前!向前!
(編輯 吳夢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