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旦舊書店難說再見

複旦舊書店難說再見

12月10日12點多的複旦舊書店 王烨捷/攝

最近幾天,位于複旦大學邯鄲路校門附近的“複旦舊書店”門庭若市。

在充滿書香氣息的老閣樓裡,很多讀者發現,買書要靠搶,結賬排隊要靠“金雞獨立”,這樣才能在有限的空間裡搶到便宜的、絕版的舊書。

此前,曾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複旦舊書店正式宣布歇業。12月10日,是歇業截止日。但最近幾天,由于太多讀者要求買書而不得,老闆不得不增加了幾天“強行營業”。有讀者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來這家舊書店的近照顯示,盡管樓下廣告紙已被相關從業人員撕去,但趕來搶購的讀者仍然絡繹不絕。

在上海普陀區工作的年輕人小吳,已經連續兩天來複旦舊書店“打卡”了。第一天買了十幾本書,花了100多元;第二天買了6本書,花了50多元。小吳過去常來這裡淘舊書,“我們剛工作,掙得不多,又喜歡看書,這裡買書很劃算。”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複旦舊書店承載了很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的讀書夢。

老闆張強把自己的手機号貼在書店門口——近期,有超過1000名讀者、20多家媒體記者加了他的微信。有複旦大學的在讀學生,一起湊錢給書店送來了“關門鮮花”;有2000年就從複旦大學畢業的“老讀者”帶着正上幼稚園大班的女兒前來“搶書”;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讀者,隔三差五就來這裡“打卡”帶點書走。

讀者們對這家書店的不舍,遠遠超出張強的想象。

各種“說不上是什麼媒體”的記者,拉着他東拍一段視訊、西拍一張照片,時不時讓老闆往這裡挪騰一下,往那裡凹一下造型。張強都謙虛地一一配合,“都是為了我們書店好,我也想讓大家記住這裡。這兩天,已經被各種感動包圍了。”直到12月9日晚上11時多,張強還在忙着給讀者結賬買單。

就像這家書店總能帶給讀者回憶一樣,總有一些讀者也能在書店老闆的心裡留下烙印。

今年已經94歲的複旦大學經濟系教授郭景儀,從複旦舊書店開張第一天開始,就是這裡的常客。“過去幾乎天天來,後來年紀大了,大約一兩個月來一次,讓家裡人攙扶着過來。”複旦舊書店位于一棟老樓的二樓,沒有電梯,郭教授最近一次到訪是在兩個月前,家人攙扶着他慢慢上樓。見到張強,郭教授用力一拍他的背:“張強!我的老朋友,我來了!”

張強對郭景儀有印象,是書店開張好多年以後了。學生群體經濟拮據,郭教授卻很“闊綽”,别人都是一本一本地買書,郭教授是一捆一捆地買。他讓張強把成捆的舊書送到他家,卻隻允許他把書放在門口,不讓放進房間。

後來張強才知道,郭夫人對郭景儀買書頗有微詞。“堂堂的複旦大學教授,隻能每天悄悄地從門口那個隐蔽的樓梯間,兩冊、3冊地往家裡搬書。”張強跟郭教授熟悉後,有一次進了郭教授家,他終于明白郭夫人為啥不給他買書了,“整個房間,就像我的舊書店一樣,到處堆滿了書。”

據說,郭教授還曾因為書實在太多了,遭到樓下鄰居的投訴。“說他這麼多書,不要把房子樓闆壓塌了!”張強說。

正是一個又一個像郭景儀一樣的讀者,支撐着張強的書店一直開到現在。

有段時間,全國多家書店關門,媒體争相報道。一個從高中開始就在複旦舊書店淘書的複旦大學學生,跑來把自己剛剛花了200多塊錢從張強這裡買走一兩天的書,拿回來給張強。

“50塊,他讓我回收了去。”張強說,這套書才看了沒兩天工夫,一點沒有損壞,回收價本可以很高,但對方強硬表示“隻要50元”。這個年輕的大學生對張強說:“這套書真的是很好看,我想讓更多的讀者看到它,便宜點,你收回去,再賣給其他人。”

這幾天,總有老讀者來幫張強呼籲“保留舊書店”。

已經75歲的老伯陳鴻坤,是這家書店的常客,得知街道要對這棟樓進行更新改造,他隻要見到記者,就會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這種特别有文化的店,承載了莘莘學子讀書夢的老店,應該要保留!”

最近一段時間,在看到複旦舊書店關門的消息後,上海有多個區向張強抛出了橄榄枝。有街道幹部,還有區上司直接托人來問詢的。張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近期正在與書店附近的物業協商,仍然想把書店開在複旦大學附近,“我們名叫複旦舊書店,我們的老讀者很多都是複旦的學生和老師,想繼續待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可以舒舒服服看書的地方。”

“我應該還是維持亂糟糟的老風格。”張強說,因為這是讀者喜歡的樣子:書本幾乎沒有分類,買書全靠“緣分”。矮矮的、站不直身子的閣樓上,随便席地一坐,伸手就能在地上、在書架上,找到與自己有緣的書本翻看。

想買下它時,價格巨便宜。老闆心情好時,大手一揮,一口價就給你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烨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