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樣的曆史挺有趣
說到前秦,那就要說到苻堅了,大家都知道曆史書上學的淝水之戰,主角就是苻堅。回顧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戰争中前秦大敗,苻堅被殺,前秦元氣大傷,不久就滅亡了。曆史書上隻用了寥寥幾筆就将一個王朝的衰亡粗略帶過,畢竟在磅礴的曆史河流中,這個王朝實在存在的太過短暫了,隻有四十四年。事實上當、時的東晉,國家分崩離析,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各自為政,前後建立起了十六個國家,還有一些小的民族,總共至少有二十六個政權,且都昙花一現,也不怪曆史書上對這一段不做贅述。

毋庸置疑的是,這短暫的曆史也同樣可以是精彩紛呈的,并且還出現了一位堪稱亂世枭雄的人物。翻開曆史的卷軸,回看1700年前的神舟大地,此時的前秦,在苻堅上位之後,在内崇尚儒學,獎勵文教,在外砥兵砺伍,國家一度所向披靡。
連連征戰下,苻堅順利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國勢一度達到鼎盛的狀态,甚至隻差一步,就可一統天下,實作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也就是這一步,氐人就将成為首個統一全國的少數民族。這是何等的榮耀,一直以來,少數民族都被成為蠻夷,居塞外苦寒之地,而如今就要當家做主,簡直就是古往開來第一回,完全可以看作是曆史的一大進步與飛躍。那麼為何一個看起來蒸蒸日上,國力強盛的國家會因為一次戰争的失敗,而就戛然而止呢,為何會突然間走向滅亡呢?
既然說到這,那就要好好聊聊苻堅這個人,曆史上的苻堅,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淝水之戰又為什麼會失敗呢,前秦的滅亡這個鍋究竟應該由誰來背負呢?
文治武功,亂世枭雄
《晉書》裡對苻堅的描述:
“有神光自天燭其庭。背有赤文,隐起成字,曰‘草付臣又土王鹹陽’……年七歲,聰敏好施,舉止不逾規矩”。
可見,苻堅從小就展現出了異于常人的才能,并且如大多的草根帝王一樣,都有着神奇的出身。且先抛開出身這一點不談,不過他從小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倒是伴随了他的一生。在我看來,他聰明卻又不夠睿智,胸懷廣闊卻缺乏決斷。很多曆史因視晉為正統,對苻堅的評價有失偏頗,而抛開正統不談,苻堅是個難得的雄才大略之人。
他繼位後,修政練兵,任用王猛。王猛,何許人也,漢人,而苻堅是氐人,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啊,要是換了别人,别說重用,不殺了你就該感恩戴德了,但是苻堅沒有,反而及其信任王猛,王猛也确實不負衆望,為前秦的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事實上不光王猛,在他的朝廷上,還任用了很多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甚至将戰敗國的皇帝都納為己用,包括後秦的姚苌、後燕的慕容垂、北魏的拓跋珪這些後來的皇帝,都曾在苻堅的朝廷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苻堅的宅心仁厚曆史上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但是仁厚過了頭,就成了婦人之仁了,好人是當不了好皇帝的。若是他知道就是他留的這些人,日後可能會倒戈相向,要了他的命,毀了他的國,不知他還會不會留下他們。他想的很簡單,你好我好大家好,我對你好那你是不是也應該感激我,大家成為一家人啊,何必打打殺殺,算計太多嘞。殊不知國恨家仇,豈是給幾個甜頭就能解決的。
苻堅還有一個特點,一意孤行,當時苻堅想要攻打晉,得到了大臣們的一緻反對,晉雖然氣數已盡,但好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民心所向,當時前秦内部沖突重重,各股勢力虎視眈眈,就在等待一個機會突然撲上來。但是此時的苻堅哪聽得進去,就想滅了前燕,又滅了前涼,其餘各小部落,一時也無不懾服,“三分天下有其二”。一時間,雄心壯志,心情激蕩啊。這就迎來了淝水之戰,而他也為自己的固執己見付出了難以挽回的代價。
曆史學家評價他:
“文學優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然矜大好功,婦人之仁。”
司馬光評價他:
“堅之是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
苻堅屢戰屢勝,一路順風順水,看不到風光背後,是勞民傷财,民乏财盡,這時候該做的是修養生息,可苻堅被驕傲沖昏了頭腦,看不出繁榮背後的千瘡百孔。此時的後秦,已經外強中幹,隻需輕輕一推,帝國大廈傾刻覆滅。 對于當時的苻堅來說,他隻是沉迷于表面的浮華之中,卻看不到未來自己将要面臨的高聳山脈。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再看淝水之戰,苻堅率八十萬大軍對戰晉軍的八萬軍馬,看起來晉軍不可能勝利,但它确實發生了。當時兩軍分列淝水兩岸,于是晉軍這邊的謝玄就派使者跟苻堅說了,說哎呀你看你們這在岸邊杵着,我們這仗怎麼打,你往後退點,讓我們上岸,我們再打。苻堅就同意了,當然苻堅也不是真的同意,畢竟他也不傻,他想得是等他渡了一半,殺他個措手不及。這方案聽起來也沒毛病啊,那就退吧,這一退壞事了。
剛剛說了,苻堅有八十萬軍馬,但這八十萬軍馬卻是各個部族湊出來的,而苻堅這個人呢,性格也是真的好,對待戰俘,别人都是一殺了之,他倒好,隻要你投降,不但不殺,還留人做大将,心也是夠大的。那你再來看看這八十萬大軍,這哪是大軍,簡直就是烏合之衆啊,将領各懷異心,這仗還怎麼打。苻堅下令軍隊後退,前面的軍隊後退,後面的不明是以,這時軍隊裡一個從晉軍投降來的人叫朱序大喊:“秦軍敗矣!秦軍敗矣!”一時間軍隊大亂 ,丢兵棄甲,四處逃竄,是以說烏合之衆嘛。一場仗,八十萬對八萬,事實上還沒打起來就敗了。對于苻堅來說,顯然是有些荒唐與不知所措的。
從這裡看,淝水之戰雖然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但事實上它并不是個奇迹,有時候,看起來“大”,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強大,甚至越大就越難以控制與把握。一支軍隊,人越多,機動性就越差,有時候軍隊内部會滋生出新的小團體,因而如何充分調動一支龐大的軍隊,讓他們服從軍令,想想都不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蕭何誇韓信時說到了“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句話誇韓信帶兵厲害,而他的厲害之處是什麼,就是他帶兵越多越好,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帶兵十萬和帶兵百萬,後者的難度要比前者難度成指數倍增長,他需要有更大的格局,更深遠的眼光,同時還要能注意到每個細節。如果做不到這些,隻是單純的抱團,無疑隻是烏合之衆,甚至不需要依靠外部力量,自己就會土崩瓦解,注定是不會長久存續的。
民族融合是個大問題
說到這,我們好像可以蓋棺定論了,這前秦的滅亡苻堅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好像又不完全對,這隐隐之中,好像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牽引着這一切,是什麼?民族問題麼?從上面講述的這些看來,苻堅并非完美無過錯,他也曾做過一些蠢事,他為什麼要做那些呢?為了大一統啊!
但是這裡的統一,不是簡單的收歸政權于中央,集結土地就完事了,這裡面難得的是怎樣實作民族融合,各個民族之間怎麼達到和諧共處。民族問題有多難,看我們今天對少數民族的重視程度就知道了。
那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再來看苻堅做的,真的是用心良苦。他分成了兩步,第一步,在北方區域也就是前秦占領的區域内開放共榮,不管什麼民族,大家都一視同仁。苻堅也是從我做起,在朝廷内任用各個民族的人為官,大家共享繁華。
另一方面,苻堅知道,晉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具有合法性。于是軟硬兼施,獲得正統地位,再進一步推動民族大融合。是以除掉晉,實在不是他狂妄自大,而是要迫切實行的一件事。他不是不知道朝廷内部的沖突和危患,正是因為深切知道,才會不顧勸阻,一心伐晉。我想他還是有考量的,從淝水之戰晉軍派八萬迎敵來看,晉确實是窮弩之末,隻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内部問題已經這麼嚴重了,僅僅被吓了一句,八十萬軍就潰散一團。
其實民族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要消除民族間的隔閡,光靠武力震懾得來的團結,也将會随着武力的消失而潰散。想要融合,也不是靠喊兩句口号,大喊“我們是一家人”就可以真正達到目标的,違背事物發展規律,試圖以蠻力扭轉曆史的程序,永遠都不會走向成功。曆史就是這個樣子,所有逆着曆史滾輪的方向,都将被曆史傾軋過去,不論多傑出的人,都不會被贊頌,而最終成功的,都是那些懂得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人。
西方有一個政治家叫做俾斯麥,他就講過一句話,說國家就是時間河流上的航船,是以國家的掌舵人、政治家,他就應該有那個船長的本事。船長從來也不認死理,船長也從來不講總體解決方案,船長就是跟着時間的河流,該左就左,該右就右。根據當時當下的情況,做出最明智的判斷。
參考資料:《晉書》
《資治通鑒》司馬光
《中國通史》呂思勉
《中國通史簡編》高強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
小編碼字不易,喜歡的還請加個關注點個贊,存在很多不足,還請大家多多賜教,小編一定會虛心接受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