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弓
提起彈弓,便讓人的思緒立刻回到了童年時代!
我的童年時代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這個階段,那時的孩子們玩具雖沒有現在的多,但總覺得玩得紅火、快樂,因為有時一個玩具孩子們都可以參與,而現在的孩子們玩具五花八門、華麗漂亮、種類繁多,一些玩具很有科技含量,但基本都是誰玩誰的,互不幹涉。而我們小時候的玩具種類少,記憶裡有:鐵環、毛蛋、沙包、遛冰車、火藥槍、彈弓等……
這些玩具都是通過父母或自己親手做的。說起彈弓的制作也并不複雜,彈弓由彈弓叉、彈(tan)皮、彈石袋組成,品質好的彈弓最講究“彈石袋”,它長約三四公分,寬約兩公分,最專門裝填石子兒的“彈倉”,它是一種特殊的野生動物皮:麂皮,至今我也不知道家鄉人把它叫“香子”,麂皮柔軟耐磨,若将石子兒放入其中,握彈石袋的母食指則能将石子兒攥緊,這樣彈射出的石子不跑偏且力道猛。
彈弓叉有木質和鐵絲兩種,鐵絲的彈弓叉需要粗硬的絲,用手鉗鐵錘就能制作,但握在手中不舒服,大多孩子都用木質的,而木質的彈弓叉需要去在樹上找自然長成的“叉子”,如果選用堅硬結實的彈弓叉,在家鄉我們就會去找榆樹、杏樹,若能進入離家幾十公裡的原始森林,自然會選枇杷或桦樹,因為此木光滑結實。彈弓叉選時不能太細也不能太粗,根據自己的力道和手掌大小而選,選制彈弓叉最好的季節是春天,将自己瞅準的彈弓叉用刀砍下,削去樹皮,在面個分叉頭削一個淺淺的凹槽,便于捆綁有彈性皮帶子。彈力好不易拉斷的材料當然是架子車輪胎裡胎(dai),那時的架子車相當貴重,如同現在的小轎車,誰家有一輛架子車那是光榮的事。
我第一次做彈弓,發現房屋外牆上挂着一條黑色的裡胎(dai),一看胎的一處有一寸長的口子,我認為這隻胎不會再用了,真是天助我也!
我立馬從媽媽的針線籃子裡取上剪子,“咔嚓咔嚓”便鉸了長約十五公分的一截胎,然後分成兩條。一頭用扯緊然後用線繩紮牢,同樣另一頭紮入彈石袋。做好彈弓我自豪地拿在同伴們面前炫耀,從此我的“彈弓生活”便開始了……
沒想到玩瘋的我下午回家後,一進門就發現大伯黑着臉,手拿一截木條厲聲問我:
“胎是不是你鉸的?”
“是……”
“啪啪啪”,我的腿上已被大伯打了四五下,我搓着腿大嚎,奶奶聽到後出來就說大伯:
“鉸了就鉸了,孩子懂啥?……”
大伯不再打了,放緩聲對奶奶說:
“我去買膠水了,準備補胎呢,誰知讓他給鉸了,還得重買一條裡胎去……”
大伯很珍惜這輛架子車,我知道它是大伯的獎品,是“農業學大寨”平田整地時縣政府給勞動模範的特殊獎勵!
有了彈弓後,我不管走到哪,彈弓是我必須帶的東西,而我打彈弓的水準也是愈來愈高,二十米以内打麻雀可以說彈無虛發!
玩彈弓的那段歲月裡,确有同伴用彈弓打人挨過揍。特别是每逢八九月,杏子熟了的季節,與同伴們相約,怕被看杏樹的人發現,藏在生産隊園子外,用彈弓遠打杏樹枝,那杏樹枝在外力作用下急速晃動,杏子便噼裡啪啦掉在地下,我們偷偷爬至樹下撿拾杏子……
上了高中,就再也沒玩彈弓了,因為學校在離家幾十裡的大靖,學校裡也不會讓你去打彈弓……
此時此刻讓我想起宋代林逋的那首詩:
跌宕情懷每事同,
十年曹社醉春風。
彈弓園圃陰森下,
棋子廳堂寂靜中。
赤腳我猶無一婢,
黑頭君合作三公。
江湖今日還勞結,
目送歸飛點點鴻。
打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