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中共;軍統特工,地下黨員;這些對立的名詞背後,并不隻有爾虞我詐,血雨腥風。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不是你我黑白幾字便能理清。
抗日戰争期間,無數的國人們雖然有着不同的理念,身處不同的境遇,但是民族的基本立場從未改變,那就是抵禦外敵,振興中華。是以演繹了一段跨越黨派和特殊身份的傳奇故事。
一九四一年,當時國民黨的政治中心重慶的鬧市之中,一家茶館中暗流湧動。幾個圍坐在一起的男子,一邊假裝喝茶閑談,一邊警惕地四處張望。

這時,走進一位面容姣好,身姿婀娜的年輕女子,引得旁人矚目。那幾名男子也注意到了這不同尋常的情況,幾人立即緊張起來,似是為首的男人低聲說了幾句,安撫下了同伴。
女子打發走店小二,尋了一個男人視線所及的座位坐下,盯着他,皺起眉毛,下巴往茶館後門的方向撇去。簡單幾個動作,男人立馬随之反應,帶着同伴起身從後門離去。沒多久後,一大批人就來到茶樓,隻是他們的獵物早已不知所蹤。
這些人是軍統特工,據消息,他們到茶樓抓捕在此開會的中共地下黨員。而那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他們的同僚,王化琴。被救的人則是她的青梅竹馬,中共黨員康乃爾。王化琴此時的救命之恩,也使她在多年之後,讓康乃爾在刑場之上得以保她一命。
幼時同窗,一起抗日
四川南充,王化琴同康乃爾在此初次相遇。當時九歲的康乃爾和弟弟康科名在同一所學校讀書,一日,他們的父親康餘山領回來一個七歲的女孩,并交代康乃爾從此帶着她一起上學,好生照料,不能受半點委屈。康乃爾看着眼前的女孩,點了點頭。
女孩便是王化琴,她父親是四川知名的民族企業家王連山,當時王連山是四川軍閥劉湘的軍需供應商,名下開辦了多個制造廠。
是以,王化琴從小生活條件優渥,王連山出于女兒的安全考慮和教育,将她托付給好友康餘山,希望女兒可以得到進步思想的教育。
王化琴一直在康家寄住到中學畢業,同康家兄弟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誼,彼此信賴。日積月累,兩人漸漸長大,情窦初開,王化琴同康乃爾兩人之間也生出了一些異于旁人的感情。
王化琴中學畢業之後,又被父親送到上海繼續學習,後來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王化琴
看到了日本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中國人在國際上所受到的歧視和欺負。深感國家的貧弱的她,在抗日戰争爆發後,回到國内,并前往康乃爾所在的成都工作。
此時,康乃爾已經是一名中共黨員,在一所學校擔任教師職位,同時從事地下工作。在康乃爾的影響下,王化琴也加入到了紅色革命,也是在康乃爾的推薦下,王化琴前往延安,進入到了抗大學習。
國軍借調,誤入軍統
在那個戰火紛飛,局勢動蕩的年代,個人的命運就像一片羽毛,風吹到哪,就飄到哪,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一九三八年,王化琴被黨組織派往駐紮在徐州的國民黨二十七師擔任政治教官。徐州會戰中,雖然取得了像台兒莊戰役這樣的大型勝利,但是我方參戰部隊也傷亡慘重。
各種人員和機構也如亂流般随遷和改編,當初派遣王化琴的西安辦事處也不知蹤迹。身處戰區的王化琴孤苦無依,不僅無法群組織取得聯系,基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
無助的王化琴無意中得知,國民政府正在招募戰時幹部。當時國共達成了抗日統一戰線,關系還未破裂,王化琴自己也親身同國民黨軍隊一起經曆過徐州會戰,再三考慮之下,她選擇了報名,加入到了幹部訓練團。
可是王化琴沒有想到,之後國共關系惡化,這個教育訓練營的學員很多都被安排在軍統工作。這同她當初的意願截然相反,站到了自己所愛之人和信念的對立面,這讓她十分痛苦。但是已經上了賊船,身不由己,她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茶館報信,刑場救人
有時候命運捉弄起人來,真是喜怒無常,這個看似做錯的選擇,竟然會在日後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救下自己仰慕之人一命。
王化琴在重慶與康乃爾重逢,隻是物是人非,她成了軍統特工,康乃爾的對外身份也不再是老師,而是一名商人。兩人雖站在對立面,但是保持着聯系。
一次審查抓捕行動人員名單時,王化琴看到了三個熟悉的字,康乃爾。第六感告訴她,這就是自己牽挂的那個人。于是她找借口沒有參加行動,自己則在行動開始之前趕到抓捕地點,一家茶館。于是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康乃爾在王化琴的幫助之下逃過一劫。
康乃爾的身份已經暴露,重慶已經無法待下去,兩人也就又斷了聯系。時光如梭,王化琴後來離開軍統,和他人結婚成立了家庭。
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範圍内進行肅反,王化琴的經曆為她招來了殺身之禍。得知消息的康乃爾連夜給組織寫信說明情況,提到了王化琴對革命的貢獻和救命之恩。在康乃爾的奔走之下,終于從刑場的槍口之下救下了王化琴。
小結:
從青梅竹馬,到革命夥伴;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一個成了軍統特工,一個是地下黨員,站到了彼此組織的對立面。但是從未改變的是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無可撼動的信賴,還有他們對于抵禦外敵,扶民救國的堅定信念。
曆史就是一個又一個偶然之後的必然。王化琴偶然參加革命,偶然之下進入軍統,偶然救了康乃爾。這些偶然的背後是國人必然奮起反抗入侵,必然保護自己所愛之人,必然捍衛自己所堅持的信念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