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北民歌盛衰探微

陝北民歌盛衰探微

▲題圖:李樯 油畫作品《大漠之戀》布面 60×80cm

陝北民歌盛衰探微

文 郭景蕊

陝北這片土地在漢代以前曾經是樹木叢生、綠草豐茂、百鳥齊翔、厚土肥壤。漢代以後這裡的植被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使整個陝北大地變得千溝萬壑、群山起伏、氣候幹燥、貧瘠荒涼。而這以後的陝北又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前沿,惡劣的環境再加上頻繁的戰亂使陝北人民遭受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那麼,貧瘠的陝北大地為什麼會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民歌?她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筆者将通過本文對這些問題做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1、地理環境對陝北民歌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例如《采槟榔》肯定是我國南方民歌,而不可能是北方民歌。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國北方沒有槟榔。細心的文化學者可能會注意到我國南北方的鳥鳴聲有很大的差異,南方的聲鳴纏綿婉轉,北方的鳥鳴蒼涼剛勁。這無疑是不同的地理環境所緻。惡劣的環境、冷熱極端、幹旱頻繁、沙塵肆虐、戰亂不斷的陝北。造就了陝北人堅強剛毅、純厚樸實的性格特色。這種性格特色展現在陝北民歌的唱法上就是宏厚高亢、清爽硬朗。可以這樣講,陝北民歌的原生态唱法不是在唱歌而是吼歌!似乎原生态的唱法更能展現陝北民歌所要表達的情境和韻味。這正是環境影響了人、人影響了歌。

其次,陝北人對民歌的創作?與吟唱情有獨衷?筆者認為這與陝北獨特的地理環境,單一的生産方式有着極大的關系。陝北這個地方被北面東面的黃河,西面的沙漠,南面的秦嶺圍了起來,在生産力水準低下的過去,陝北人與外界基本是隔絕的。而小農經濟是他們唯一的生産方式。在這樣的狀況下,陝北人的娛樂資料就格外貧乏。而人又不能不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憂思恐驚,這樣,創作和吟唱民歌就成為他們表達情感的不二選擇。如果我們仔細研讀陝北民歌的歌詞會發現,這些民歌大多數是單個的創作,最多的也不過五個人。筆者曾經考察過《趕牲靈》這首哥的創作過程。據當地人講:這首歌是他們村裡三個年輕人趕着騾子去地裡幹活時,你一句我一句創作的,然後唱遍了陝北大地。當一首民歌創作出來後,流傳開來,經過衆多傳唱者的修改加工,達到不能再改動,稍有改動就是對作品的破壞,這樣一首民歌就定型了。大多數的陝北民歌就是這樣創造和形成的。

2、道家、儒家、草原文化對陝北民歌的影響

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老子,他是陝西關中人。老子教導人們順應自然,知足常樂,讓窮苦人了解,如果他們聽天由命,随遇而安,他們就能更好一些。道家思想的發源離陝北并不遠,很容易傳播到陝北,因而道家思想極有可能是陝北人樂天知命态度的直接原因。長久以來陝北人民吃着最簡單的食物,穿着最樸素服裝,過着最平凡的生活。在觸目驚心,極其悲慘的的情況下生活,卻依然自得其樂,放聲歌唱,甚至在帶着淚水的情況下仍然能放歌,讀者應該都知道《哀樂》這首曲子吧,它原本是一首陝北安塞的民歌,後經現代音樂人加工,1936年在劉志丹同志的追悼會上首次演奏,由此傳播開來。凄涼悲怆的陝北為何能創作數不清的民歌極有可能是創作和傳唱的精神源泉。

儒家文化本來是教化上層統治者的,按理說與陝北民歌并無直接的聯系。這裡所要說明的是作為儒家經典的《詩經》(《詩經》的主體是民歌筆者一貫不同意将其劃入儒家經典)的某些創作手法對陝北民歌創作的影響。《詩經》在創作上,大量采用了比、興的手法,筆者不清楚《詩經》的創作是否有陝北人的貢獻,但是《詩經》中比、興的創作手法卻在陝北民歌中被廣泛的應用,進而使陝北民歌總給人一種情感自然流洩的感覺。例如:“上河裡的那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望哥哥”。“羊拉肚子手巾巾三道道藍,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啦活活難”。這是兩首陝北民歌的開頭,類似的開頭法在陝北民歌中占主體。“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是《詩經》《關雎》篇中開頭的詩句。簡單比較便知兩者對比、興的應用手法如出一轍。儒家文化對陝北民歌的影響可見一斑。

陝北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融的地方,草原文化對陝北民歌的影響長久而深遠。草原人民豪邁、奔放、爽朗、豁達的風度深深地融入到陝北民歌中,進而強化了陝北民歌音調高亢、節奏緩慢、情感濃烈的特色。部分陝北民歌和草原民歌如果不作說明是很難分辨出它到底是哪一種民歌。可見兩種文化的交流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3、陝北民歌的鼎盛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是陝北民歌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先是黨中央毛主席來到了陝北,陝北成了解放區,與此同時包括冼星海在内的衆多文化名人湧入陝北。抗戰時期陝北是黨中央指揮抗日戰争的總後方。緊接着陝北人民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這一切使與世隔絕的陝北門戶大開,陝北人民以飽滿的熱情接納了來自各方的進步文化,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蕩,強烈地激發了他們的民歌創作熱情。陝北人民先後創作了《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東方紅》、《蘭花花》、《南泥灣》、《翻身道情》、《高樓萬丈平地起》等一系列民歌,這些民歌經過音樂藝術家們的加工處理後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頂峰。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陝北民歌遭到了強硬打壓,從此沉寂下去。

4、陝北民歌的現在和未來

可以這樣說陝北民歌是陝北人民在跟黃土地長久打交道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其作品字裡行間散發着泥土的芳香。陝北人一旦離開了黃土地就失去了民歌創作的靈感與源泉。随着西部大開發潮流的湧動,陝北大地也融入祖國城市化、現代化的洪流中。随着陝北農村人口的銳減,陝北民歌的沉寂就不可逆轉。這就是像李白一旦被請進皇宮就失去詩歌創作靈感一樣。盡管有一些音樂人士走村串戶到民間采風,也創作了一些民歌,試圖通過此舉扭轉陝北民歌的頹勢,但終歸形似而神不似,隻能稱作陝北人創作的歌,而不能聽陝北民歌。雖然其精神可嘉,但這是抱殘守缺式的懷舊,亡羊補牢般的挽救。陝北民歌是特定的時間空間的産物,随着時空的變化必然會退出曆史舞台。這一點就連從陝北走出去的一些歌唱藝術家也深信不疑。

當然陝北民歌的衰亡并不意味着陝北人文化藝術創造能力的沒,或許在某一個時期陝北爆發某一種藝術創作的熱潮。

延伸閱讀:王二妮、阿寶《張燈結彩》太勁爆了

關注陝北民歌微信公衆号(sbmg66)

看更多【陝北民歌-往期内容】

随時免費看更新,請點選下方“訂閱”,訂閱↓↓↓陝北民歌頭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