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手好萊塢,中情局為美國臉上貼金,進行電影審查與删剪

“中情局20世紀50年代雇用派拉蒙電影公司的國内外審查負責人魯拉西被證明是富有成效的……他專門負責删剪那些美國人在其中被描繪成‘盛氣淩人的、像酒鬼似的、淫亂的、暴力的或者好鬥的’場景。并删剪其他一些成場——當這些場景中正在國外旅遊的美國人被描繪為擁護帝國主義或者對其他文化漠不關心時。魯拉西的職責是確定像《正午》(1952年)、《唐. 卡米羅的小世界》(1952年)這樣的左傾電影不會獲得電影界的贊揚,并且向中情局彙報其他電影專家的政治傾向。”

以上的内容出自美國學者特裡西娅.詹金斯的《好萊塢内部的中情局:中央情報局如何塑造電影和電視》一書,該書中文版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聯手好萊塢,中情局為美國臉上貼金,進行電影審查與删剪

《銳智号》老姜根據該書及其他文獻提供的資料,向讀者複述一下美國的許多政府機構如何通過影響好萊塢,來提升自己的公衆形象:

美國的政府機構常年雇用娛樂聯絡官員以提升自己在大衆媒體中的公共形象。例如,聯邦調查局在20世紀30年代就設立了一個辦公室來提升其在《執法鐵漢》(1935年)、《聯邦調查局故事》(1959年)以及聯邦調查局(1965至1974年)等廣播、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形象。美國國防部在1947年也開始效仿。而如今,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國土安全部和特勤處都設有電影和電視辦公室,或者花錢聘請媒體官方助理。甚至美國政府的中央部門也在與好萊塢合作,這已被“好萊塢、健康與社會計劃”所證明——該計劃由疾控中心和美國衛生部部分資助,旨在為娛樂業提供與健康相關的故事情節方面的資訊。

美國中情局在這方面是後起之秀,它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設了基本的娛樂節目。1996年開始,它雇用蔡斯.布蘭登作為其第一任娛樂産業聯絡官。

在詹姆斯.索羅維基所著的《群體的智慧》一書中,作者提到:“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安全法》,中央情報局宣告成立。正如曆史學家邁克爾.華納所強調的那樣,該法案的目标是‘實作指揮一體化和情報一體化原則’。内部分裂和各部門各行其是使得美國極易受到突然襲擊的重創,而集中化和一體化卻可以確定美國未來的安全。”

美國中央情報局總部位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蘭利。其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于國外政府、公司、恐怖組織、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它國内情報機構的活動,并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

它也負責維持大量軍事裝置,這些裝置在冷戰期間用于推翻外國政府做準備,例如蘇聯、瓜地馬拉的阿本斯、智利的阿連德等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反對者。

美國中央情報局分為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情報處、管理處、行動處、科技處。情報技術人員多具有較高學曆、或是某些領域的專家。該機構的組織、人員、經費和活動嚴格保密,即使國會也不能過問。

1964年4月在紐約先驅論壇報舉辦的一個論壇上,懷爾德.比爾.多諾萬發表題為《我們的外交政策需要中央情報局予以配合》的演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諾萬擔任戰略情報局局長,該服務機構是美國戰時主要情報機構。戰争結束後,他強烈呼籲建立和平時期的、更為強大的戰略情報局,旨在使該機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很顯然,中情局也發現了娛樂節目可以幫助它提升影響力。

中情局塑造了許多大衆耳熟能詳的電影、電視作品。包括《執法悍将》(1995至2005年)、《全民公敵》(1998年)、《特務威龍》(1999年)、《中情局風雲》(2001至2003年)、《雙面女間諜》(2001至2006年)、《24小時》(2001至2010年)、《臨時特工》(2002年)、《驚天核網》(2002年)、《諜海計中計》(2003年)《諜影迷情》以及《逃離德黑蘭》等。

中情局管理層也已經與電影制片公司的頭頭們以及劇場代理商進行會晤,以更廣泛地影響他們對于中情局的看法。它的退休官員們也同樣為諸如《潛行者》(1992年)、《拜見嶽父大人》(2000年)、《辛瑞那》(2005年)、《特工風雲》(2006年)、《反恐疑雲》(2007年)、《查理.威爾士的戰争》(2007年)、《特工紹特》(2010年)以及《赤焰戰場》2010年等數部影片做出了“貢獻”。

《傾聽世界的風聲:中央情報局在行動》(哈爾濱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寫道:“中情局不僅會在敵對國家搞秘密行動,也會對友好國家搞秘密行動。在中情局看來,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徹底友好的。任何國家都可能變得反美,或者因其中的某些因素變得反美。中央情報局需要掌握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動态,然後酌情進行秘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