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别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将桃子讓出并自盡。盡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别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态感到羞恥,是以也拔劍自刎——就這樣,隻靠着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于是派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膑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其妙處在于: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膑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丢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于事無補。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于是,主父偃就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指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于嫡長子,對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妙處就在于:一旦下達了推恩令,各諸侯王執行不執行,這個諸侯國都要分裂或内亂,執行了推恩令老國王死後王國就分裂了,不執行推恩令,嫡長子高興但也長久不了,因為老國王死後,其他的兒子們就會内鬥自相殘殺,搞不好最後這一系就會絕了,王國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後代安穩隻有執行推恩令!任你割據一方,朝廷一紙“推恩令”,你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你的小兒子們還得感激我,心甘情願的幫助我的政策實施,真是妙到了極點!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毛玠為曹操提供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此外最早賈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國家以征天下”。通過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獲得了董昭、鐘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俨也于次年返歸許昌。而且各地諸如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大諸侯也不得不選擇奉诏,例如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牧劉表雖然據地自保,卻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漢廷,貢獻不絕。曹操通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義”,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诏令,各諸侯即使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也隻能無奈選擇接受。因為一旦選擇不奉诏,那麼便成了真正的“漢賊”,不僅會被群毆,還會失掉人心,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