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槍老太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1961年小說《紅岩》出版,成為多少老一代人的珍貴回憶,其中塑造的雙槍老太婆的形象,更是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連當時不懂事的小孩子都把雙槍老太婆編成歌謠傳唱。
然而作為抗日戰争期間華蓥山之魂的“雙槍老太婆”并不是一個人。
《紅岩》的作者楊益言曾說:“雙槍老太婆的原型有三個人,分别是鄧惠中、陳聯詩和劉隆平他們3人都是共産黨員,都參加指揮了華蓥山地區多次起義個武裝鬥争。”而這個人物形象卻被很多人誤會了多年,對于雙槍老太婆到底是誰的傳言也從未中斷。
今天我們就回到抗戰時期,看一看這三位巾帼女英雄是如何在抗日戰争中做出貢獻的,她們又為何會被人廣泛稱頌。
陳聯詩為什麼能夠成為《紅岩作者》羅廣斌和楊益言歌頌的革命女性?他們又是怎麼知道陳聯詩的?這背後的故事恐怕沒有人知道。陳聯詩之是以能夠揚名,便是她甘于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這麼說似乎有些老生常談,好像每一位烈士身上都會有這種精神,說多了,大家也都麻木了,就好像覺得甘于奉獻、不求回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沒有經曆過的人,不知道要堅持如此有多麼難。
陳聯詩揚名要說起她的42封入黨申請書,也是因為這一段佳話,讓羅廣斌和楊益言在黨組織中聽說了這樣一個人,進而塑造了《紅岩》中的雙槍老太婆形象。
陳聯詩 左一
陳聯詩為何精神可貴?首先便是她的家世在當時也是相當顯赫的,他的父系和母系都是明清時期出過翰林的大家族,但是,似乎越是如此,這些家世顯赫的大小姐們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陳聯詩偏偏愛上了放牛青年廖玉壁,崇尚自由戀愛的她很快和廖玉壁結了婚,當然他的父母都不知道,她這樣做也是因為心裡明白,父母不可能讓自己嫁給一個放牛郎。
廖玉壁有什麼長處呢?他是革命青年,很愛國。兩個人在一起後,經常一起參加革命運動,是一對名副其實的革命伴侶,那個時候的女孩,很喜歡積極上進、愛國敬業的革命青年。那個時候的陳聯詩,也不是一個拿着兩把槍鬧革命的熱血女性,直到丈夫的死,讓她蛻變成了一個剛強的女性。
1935年2月23日,陳聯詩永遠忘不了這一天,這天廖玉壁被四川大軍閥楊森的部署殺害,首級用一根竹竿子挂在城門上,痛苦與恥辱籠罩着陳聯詩,她惱怒不已,發誓要帶着兒女鬧革命、今生不再嫁人。她帶着悲痛回到四川華蓥山遊擊隊中,安慰群龍無首的遊擊隊員們。失去丈夫後,陳聯詩扛起了兩把槍,成為了華蓥山區武裝革命鬥争的傳奇人物。
抗日戰争勝利、解放戰争勝利、重慶解放,陳聯詩終于可以放下雙槍,過上安慰太平的生活。但是,她并沒有就此停下來,而是繼續奉獻。
重慶解放後,陳聯詩一家人在臨江門的一家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建立了脫險同志聯絡處,專門接待從渣滓洞和白公館大屠殺中逃出來的同志和烈士親屬,後來,她被配置設定到重慶市婦聯工作,任生産部副部長,日子漸漸安穩。但是,就在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陳聯詩遇到了人生中最挫敗的時期。
在生産部工作時,陳聯詩一直想辦個農場,她把自己的想法和上司說了之後,上司都勸她不要輕易做這件事情,萬一農場辦不好,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整個婦聯,後來陳聯詩就再也沒有提到這件事情,上司本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但是一天,十幾個農民兄弟拿着農民協會的介紹信找到了婦聯,說村裡一個地主在減租退押,還說自己的土地給婦聯辦農場了,陳聯詩馬上承認了這件事情,這在當時可就成了大事。陳聯詩從好心辦農場變成了幫地主做事。市委組織部生氣了,直接拍闆子讓陳聯詩退黨,絲毫不顧及她為共産黨做了多少貢獻,最終陳聯詩被迫寫下了一份退黨申請書,因為黨組織說隻要她表現好,還可以重新入黨。
這次的退黨風波給陳聯詩不小的打擊,她一直兢兢業業地為共産黨做貢獻,換來的卻是狠心地“被開除”,但是,逆境自強似乎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品質,即便他被發配到重慶的一所婦女教養院和一群妓女們做勞動,她仍然以積極的态度,得到了各種嘉獎。陳聯詩退黨後的輾轉多地,表現得都非常出色,各地部門都不了解這樣一位好同志為什麼會被退黨,他們都建議陳聯詩重新入黨,但是,陳聯詩先後寫了41封入黨申請書都因為時代特殊而被耽擱。
1960年,陳聯詩的身體每況愈下,不久被診斷出患有惡性淋巴癌住院。
1960年7月21日,陳聯詩找人代筆寫下了最後一份入黨申請書,也就是第42封入黨申請書,第二天便在安靜的蟬鳴聲中駕鶴西去。1982年8月6日,《重慶日報》上刊登了一套重大消息:“地下老黨員陳聯詩同志平反,恢複黨籍。”這樣的生前身後名,也算是了卻了她最後一樁心願吧。
鄧惠中到底算不算是雙槍老太婆的原型之一?民間還是很有争議的,因為鄧惠中的女兒鄧葉芸曾經回憶道:“母親的槍法一般。”大家似乎已經把用着“兩支槍”的“老太婆”定義為雙槍老太婆應有的形象,但是殊不知,“雙槍老太婆”已經成為愛國女性的一種代名詞,隻要身上帶有韌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都可以稱之為“雙槍老太婆”。
而鄧惠中作為《紅岩》作者認可的“雙槍老太婆”的原型之一的人物,她的一生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圖中老太為鄧惠中的女兒鄧葉芸
鄧惠中1904年出生在四川嶽池,她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是以,上學對她來說隻能是一種幻想,她隻能每天期盼着哥哥們放學回家,把他們的課本帶回來教自己認字,鄧惠中這種好學的精神讓他的父親母親很無奈,因為在他們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而自己的小女兒如此好學,不知道是福是禍。鄧惠中在哥哥們的“訓練”下,已經能夠讀書寫字,她經常看一些革命書籍,小小的心中埋下了正義的幼芽。
鄧惠中在書籍的熏陶下,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升,她反對外婆給她裹腳纏足,反對家裡人給她安排舊式婚姻,渴望新思想、新的生活。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15歲的她還沒有資格決定一切,他的父母依然決然的要讓她出嫁,在舊式觀念中,女子和男子結為親家之前是不能讓彼此見面的,這也就意味着鄧惠中要跟一個自己不認識的陌生男人共處一生,這對她來說無法接受。在鄧惠中的一再央求下,他的父母決定讓她見一面和她結婚的這個人,而這一見,便是一見鐘情,她的丈夫名叫鄧福謙,是一個受過教育的文化人,也正是在丈夫的影響下,她踏上了革命征途。而且鄧惠中原名本姓張,由于對丈夫的崇拜和敬重,這才改名姓鄧。
1938年,抗日戰争爆發後,鄧福謙決心投身抗戰。
鄧福謙走的前一天,他給妻子介紹了自己的一名共産黨員朋友,希望他能多多照顧一下自己的妻兒,而也是這個人讓鄧惠中成為了共産黨員中的一員。
1939年,鄧惠中正式加入共産黨,并且參加了遊擊戰和起義軍。加入革命隊伍後,剛開始組織隻是安排鄧惠中在農村教書,白天教孩子們上課,晚上就免費教農民們識字,因為她深知,隻有讓全中國的文盲率降低,讓更多的人認字接受新思想,才能夠有助于中國的崛起。鄧惠中日夜操勞,根本無暇無忌自己的三個孩子,隻能把他們送回老家。有自己的母親照料,直到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紀,才把他們接回來。
而鄧惠中的兩把槍是怎麼來的呢?
1946年鄧惠中在嶽池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第二年到川北學習軍事,成為了華蓥山遊擊隊的組織者,而她的兩把槍就是組織發給她的,她也并不是一手拿一槍的掃射敵人,盡管如此,在遊擊戰中,她确實至生死于度外,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她“雙槍老太婆”的稱号也是令敵人聞風喪膽。
1948年,解放戰争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不想,鄧惠中一家被國民黨特務抓捕。
8月初鄧惠中得知次子鄧誠被捕後,在鄧惠中和兒子鄧永義、女兒鄧葉芸和兒媳張淑珍秘密潛回家中商讨如何救出鄧誠,不想被做飯的鄰居聽到了風聲,鄧惠中一家慘遭出賣,鄰居将這事報到了國民黨那裡,當晚8點多,外面傳來急促的敲門聲,鄧惠中一家無一幸免。
鄧惠中一家被抓入獄後,經曆了半個多月的嚴刑拷打。鄧惠中沒有透露任何共産黨的消息,敵人曾把她捆起來,用竹簽從指甲縫裡釘進去,釘一個問一句。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慘無人道的酷刑,鄧惠中都沒屈服。後來她和兒子鄧誠被轉移到重慶的渣滓洞,而這裡變成了他們的葬身之地。
1949年11月27日,在這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中,鄧惠中和鄧誠在敵人的機槍掃射下,永遠離開了人世。
曆史上對于劉隆華的記錄很少,因為她是“雙槍老太婆”的三個原型中唯一一個安享晚年的人。
劉隆華一生雖然沒有什麼特别重大的突出貢獻,但是卻也是一位敢作敢當不怕死的革命女性,她之是以有資格被列入“雙槍老太婆”的行列之一,也正是她優秀的個人品質和俠肝義膽的精神。
劉隆華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便是在華蓥山工作期間,那個時候他參加支援了多次起義,本來不會打仗的她聽說華蓥山區遊擊隊缺人手之後,毅然決然的加入了華蓥山遊擊隊。
華蓥山地處四川省廣安地區,作為地下武裝組織,一直以遊擊隊的名義而存在。當初華蓥山遊擊隊建立的時候,招納的遊擊隊員不僅有土匪、還有地主,是以華蓥山遊擊隊雖然在地下武裝起義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一直沒有受到組織表彰就是因為其中的人員太雜,組織認為遊擊隊員中有地主和土匪實在不太可靠,但是經過劉隆華、鄧惠中和陳聯詩這三位“雙槍老太婆”的努力,才将華蓥山漸漸打出了名氣,最後變成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華蓥山遊擊隊。
後來,新中國成立後,劉隆華依舊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先後擔任過革命上司小組組長、重慶市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市計委主任等等,直到1994年3月才算是退休,退休後的劉隆華受到四川省委準許享受副省長級的生活待遇,晚年生活非常安逸。
2004年12月20日劉隆華因病去世,享年83歲。
雙槍震敵膽,鐵血鑄英魂。
在國家動亂的那段時期
不僅僅是男性
許許多多的女性也在沖破封建思想的桎梏
樹立一個新的大無畏的女性形象
革命年代湧現了大批保家衛國的革命女性形象,她們不甘落後、不願被說成弱勢群體,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共産黨的涅槃奉獻力量、甚至獻出生命。“雙槍老太婆”也許早就不是最初的三原型,她已經成為愛國革命女性的代名詞,江姐、趙一曼、黃八妹、楊開慧等等,這些女性都當得起這樣的稱号,都應該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