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運錄
人生猶如一面鏡子,照見别人,也能看透自己。
有時它像平面鏡,有時它又像凹凸鏡。

當你的人生處于平面鏡時,别人可用來照相,是以你就要保持平整和幹淨,能幫人照出真實,不走樣。
在凹凸鏡中,最典型莫過抛物鏡和球面鏡。
抛物鏡的功能是吸收外面的光,虛心接受别人的知識或能量,并且聚焦變成自己的東西。它給人的印象就是謙卑,唯諾,有求必應。
球面鏡給人的感受是,驕傲自滿,拒絕别人的愛和光。
在不同階段或不同場合,人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時他像平面鏡,有時他像抛物鏡,有時他又是一個球面鏡。
當你跟學生或孩子們在一起,就得為人師表,做出榜樣。
就像平面鏡,可讓學生照見自我,讓孩子從你的言行中檢討對錯。
在這個角色中,你務必謹言慎行,做别人的鏡子和表率。
如果在外交場面,在敵人面前,你就要做球面鏡,發出強光:不屈服,不谄媚别人,不低三下四,采用球面方式,有理有節地反擊對手,如外交辭令。
例如中美關系,就是采取對等談判或貿易制裁,絕不會屈服于對方,出賣國家利益,這在記者招待會上可以看到。
當你處于弱勢或韬光養晦的時候,就要像抛物鏡一樣黯然無光,蟄伏以求自保。
抛物鏡的特點就是兼收并蓄,無條件接受。但别人給我們的光或能,要通過反思、回味、總結和提煉,最終凝聚成高光。
這個高光既可看成人性的光輝,也可以看成人生的領悟。
這個高光也很厲害,不僅可以作為防身的“雷射武器”,同時也可以變成毀掉自己的克星。因為它把别人的正能量或負能量統統接收過來,而正能量有助于自己成長,負能量則會傷害自己,比如形成憤怒和抑郁情緒,就看你如何掌握它。
是以,當我們吸收别人的光與能的時候,要善于合理吸收和排洩。這符合“吸收、思考、分享”學習三原則。
人都是在三種鏡子中轉換角色,一進一退,呈螺旋性路徑前進。
相對來說,平面鏡人,不卑不亢,不令人讨厭,也不招人喜歡。
球面鏡,采用正面拒絕和進攻的強勢方式,拒人千裡,不留痕迹。
抛物鏡,完全采用一種接納或者悅納的方式形成高光。
普通人,多半像平面鏡,它不會像抛物鏡一樣形成高光,也不會像球面鏡一樣産生強光。
如果它光滑平整,又幹淨,可以讓人原汁原味地反觀到自己的本相。但水至清則無魚。當同行或者對手,發現你太完美,太厲害,而他們并不想以你為榜樣時,你就會樹敵,招來狼豺虎豹。
當對手發現你能照見他們醜陋的靈魂,他們就會害怕。換句話說,當你變成照妖鏡,讓他們相形見绌,露出自卑,原形畢露,他們就會妒忌你,損毀你。
就連道德高尚者,在你身上發現不到他的優點,也會不自在。雖然他不會害你,卻會遠離你。
人最喜歡跟怎樣的人打交道呢?每個人都好為人師,是以抛物鏡的人,容易成為大家吐槽的垃圾桶,自然閱聽人人喜歡。
面對抛物鏡的人,你可以指手劃腳,随意發表評論,不管你怎麼樣對待他,他都會一概地悅納你。但抛物鏡的人,接收多了負能量,很容易傷害自己。
相反,球面鏡的人,做人行事都很高調。因為強光刺眼,跟你在一起,得不到半點好處,反而被你批評教育和數落,是以大家都不喜歡你,隻有躲着你或瞞着你,最後讓你變成孤家寡人。
其實人家也想教訓你,也想把優勢展現給你,而你總是以強光反擊,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靠近你。
綜上所述,做人有時要做抛物鏡,虛心接受别人,哪怕成為别人的出氣筒,聚焦能量,變成高光。
做人有時也要做球面鏡,必要時亮出劍來,發出強光威懾對手或吸引對方。
作者簡介
袁運錄,公安民警,省級公安系統心理服務教官,強迫症和抑郁症心理專家,中華網教育心理頻道、鳳凰新聞專欄作家,知乎、今日頭條心理領域創作者,上饒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
1988年因為嚴重口吃和強迫接受張景晖心理治療,獲得解脫,并開始研究心理學.
2008年“火車悟道”走出抑郁後,創立秋水理論.
2016年師從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老師。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筆名在《中國心理與健康》雜志、中華網、鳳凰新聞、知乎等媒體發表上千篇社會心理研究和實踐文章,并接受過十幾萬人次心理困擾者的求助和咨詢。
研究方向:強迫、口吃、抑郁、焦慮、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創傷、家庭婚姻等心理問題.
代表著作:
《口吃原理與康複》(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情緒心理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