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三國演義》以“三結義”開篇,奠定全書尊劉抑曹之主基調。然而演義之于“三結義”一節,委實過于粗糙,也有悖人情實體。且看演義中劉歇業是如何認識又如何結義的:
(劉備)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随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颔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财,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見一大漢,推着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三個互不相識、互無了解、更無任何患難與共經曆的人,一頓飯工夫就“結為兄弟”,是不是太過兒戲?
其實據《蜀志·先主傳》,劉備在“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讨黃巾”之前,應該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武裝,而且還是逐漸壯大的,并非如演義所說于數日間倉促糾集。讨黃巾時劉備已28歲,那麼在此之前的10年間,劉備在做什麼呢?《先主傳》上說他,“好交結豪俠,年少争附之”。而據《蜀志·歇業馬黃趙傳》:“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這裡有兩處值得注意,其一是張飛與劉備同為涿郡人,而劉備又“好交結豪俠”,那麼兩人應該很早就認識,或者少年時就認識;其二是“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的“少”字,“少”字固然可以作“年輕”解,但也可以作“少年”解,這裡的“少”字究竟是指“年輕”到何種程度,十四、五歲在不在其中呢?大可琢磨。本傳又說:“先主于鄉裡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禦侮”,通俗講就是頭領的意思。亦即是說,當劉備年輕時糾集一幫“流氓黑惡勢力”橫行鄉裡的時候,劉歇業三位一體的關系就已經确立了,其中當然也少不了三人從相識到相處,到相知日深、情義日笃的一個過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讀《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其間英雄輩出,令人目不暇給,然又多大而化之,漫漶不完。小子不才,敢竭鄙誠,搜邏遺聞,以補全篇,試撰《三國英雄傳》,以為諸君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