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勞工租不起,房東要破産,為什麼紐約房市讓所有人都不開心?

華輿訊 綜合報道 在一般人眼裡,房租漲了房東就會樂開花,房租降了房客就會美滋滋,總會有人從中受益。不過在眼下的紐約,房租普降,房客們的生活卻依然艱難。面臨疫情與經濟下行,富豪們紛紛選擇搬去鄉間度假别墅,普通人卻隻能留在紐約掙紮。當局的“禁止驅逐令”和些微補貼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帶給當地人的隻是一場無奈的“零和博弈”。

打勞工租不起,房東要破産,為什麼紐約房市讓所有人都不開心?

(圖檔來自pixabay)

“最差出租屋”走紅,房租普降“打勞工”仍然租不起

據美國僑報報道,近日,紐約一名房地産經紀人在社交媒體TikTok上釋出了一段視訊,展示了一套月租金1,650美元(約10660元人民币)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面積之小、環境之差震驚了網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位于紐約第5大道和11街交界附近,距離紐約大學較近可能是其最大“賣點”。

打勞工租不起,房東要破産,為什麼紐約房市讓所有人都不開心?

月租1650美元的“最差較高價的電梯大廈”。(TikTok視訊截圖)

“人們問我,您見過的最糟糕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什麼,我給你們看看”曝光這處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網紅主播Knowlton将鏡頭轉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部。“一台迷你冰箱,沒有爐竈,沒有烤箱,隻有一個壁櫥。”Knowlton幾秒内将鏡頭掃過這間小單間,表示這就是房間全貌,随後告訴觀衆,租客需要與整棟大樓共用位于樓道另一側的洗手間與浴室。

簡陋的條件與高昂的價格讓美國網友瞠目結舌:“監獄裡的人生活得更好”“當我們說紐約市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就像壁櫥時,人們以為我們在開玩笑”。不過據Knowlton介紹,現在這1650美元的“天價”,其實還是經曆疫情,房租“打折”之後的水準,以前這裡要價更高。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疫情中,紐約,尤其是最繁華的曼哈頓,租金确實顯著下降,不過這和大多數必要行業(建築、餐飲、超市、醫護清潔等)的勞工并沒有什麼關系,他們根本享受不到這樣的“優惠”。

打勞工租不起,房東要破産,為什麼紐約房市讓所有人都不開心?

報道援引房地産網站Streeteasy的研究顯示,自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曼哈頓中城區租金下降最為顯眼。Streeteasy在研究中引用紐約基礎行業勞工的平均工資(年薪55,973美元)資料,以租金占勞工月收入的30%,即每月1400美元為标準劃定“可負擔住宅”标準。研究認為,哪怕是傳統上被認為是富人區的曼哈頓中城的東、西區,目前都已經空出上百套“可負擔住宅”,是藍領階層也住得起的。

不過事實是,勞工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布朗克斯、布魯克林和皇後區等傳統“貧民區”附近,那裡的房租幾乎沒有跌,有的甚至上漲了。人們的住房選擇并沒有更多,而是恰恰相反。

房東:允許租客“賴賬”,我的稅貸誰替我交?

據美國僑報報道,紐約全市目前處于拖欠狀态的房租已經累計達到10億美元,許多租客與房東間正在進行因為拖欠房租導緻的驅逐程式。其中非裔和拉丁裔居民區的驅逐案件至少是白人居民區的兩倍,最貧困社群的驅逐案件則比富裕社群至少高出五倍。

“處于驅逐程式”暫時還不會導緻租客流落街頭。目前,紐約政府仍然出于疫情考慮禁止房東驅逐租客。根據目前的禁止驅逐令,所有驅逐案件至少要等到2月26日。并且,如果租戶簽署并送出《因疫情生活艱苦》的一份聲明,則房東至少要等到5月1日才可将對方驅逐。

不過,在紐約租房仍然是以變得更難了。中新網援引紐約華裔維權組織“紐約小房東”(New York Small Landlords,NYSL)此前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組織超過4成的華裔紐約房東表示将會空置手裡的住宅,以避免房客拖欠房租卻無法驅逐。這些被空置的房屋主要集中在布魯克林等紐約傳統“貧民區”,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疫情中“富人區”房價下跌,“貧民區”房租卻相對穩定甚至反而上升。

美國僑報則援引當地非盈利組織“企業社群合作夥伴”表示,房東們在還房貸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布魯克林的房東安吉拉·塔斯告訴他們,在過去的九個月中,她沒有從房客那裡得到租金。但是,與租房者不同的是,政府對小業主們沒有任何救助。“這确實令人沮喪,對我來說,管理财務非常困難。”“我必須給房子再融資。我不得不借貸2萬美元,我必須償還。”

打勞工租不起,房東要破産,為什麼紐約房市讓所有人都不開心?

2020年底,為了抗議世界首富、電商企業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在疫情中資産瘋狂膨脹,抗議者在貝佐斯的紐約豪宅門前堆起了亞馬遜紙箱做成的“聖誕樹”。(圖檔來自社交媒體)

對現在的紐約來說,“禁止驅逐令”無異于空手套白狼,用一紙指令試圖解決房東與租客間現實的利益沖突。拜登政府計劃中的每人1400美元救濟,對那些已經拖欠數千美元房租的租客來說也是不痛不癢。疫情遲遲得不到控制,政府援助最終流向金融領域和富人手中,壟斷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普通群眾卻連個打工的機會都難找,這樣的沖突在紐約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