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别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促進經濟發展。聚焦通信業,也存在着供給與需求不比對的情況。近幾年電信營運商發展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除了外部環境的壓力、行業重心的轉移,營運商傳統的産品内容、提供方式和提供能力不能适應快速變化的使用者需求是其根本原因。顯然,僅提供現有的通信服務已經不可能再實作行業的高速增長,必須轉變思維,以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重新定位和探索電信業的發展未來。本文正是從分析産品服務、生産方式錯配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調整電信業供給的幾點建議,觀點很具啟迪性,希望能夠帶動讀者更多的讨論和争鳴。

近年來,資訊通信業産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電信業份額數年來持續下降,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應用、新業态份額在不斷上升。一方面,電信行業收入增速已低至0.8%;另一方面,以騰訊、百度、阿裡巴巴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卻在高歌猛進。這一現象背後是使用者需求已經從傳統通信領域全面轉向資訊消費領域,電信營運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面臨着巨大挑戰,其供給内容、供給方式、供給能力的調整和改變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新課題。
資訊通信産業結構巨變,傳統電信業面臨巨大困境
在經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近幾年電信行業收入增速放緩。根據工信部的資料,2012年~2014年電信業務收入增速分别為8.9%、8.5%、3.6%,而2015年更是低至0.8%。與此同時,2012年至今網際網路經濟卻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長率,特别是移動網際網路達到80%以上的高增長率。目前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已經超過基礎電信業收入,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和焦點。2015年收入超過9000億元,其中5000億元來自增值電信企業,規模是2010年的2.3倍。
同時,電信營運商與使用者的接觸點正在被隔斷,越來越喪失對最終使用者的影響力。中國正在進入數字化服務新時代,資訊應用的不斷豐富導緻使用者越來越關注上層資訊服務與應用,而對基礎通信的需求感覺越來越弱。手機由原來打電話、發短信為主的終端,演變為即時通信、上網搜尋浏覽、網絡購物、看視訊、玩遊戲等各類資訊消費的終端。據金融時報報道,2015年全球有22%的智能手機使用者不再使用通話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機各類應用。當使用者使用手機應用時,除了點選開通資料或連接配接WiFi等網絡時能夠體驗到電信營運商的服務外,幾乎對電信産品無任何感覺。同樣讓人擔心的是營運商曾經引以為傲的管道正不斷受到冷落和擠壓,與使用者的最後一個觸點也在被旁落,遍布全國城鄉的營業廳在銷售中的作用日漸式微。網際網路企業的線上管道越來越豐富,使用者可以非常友善地通過各類電商網站買到各類通信儲值卡及手機終端裝置,并可線上充值,而電信營運商的線上管道由于功能單一、體驗一般等原因,與電商網站相差甚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行業環境正在日趨惡化,電信業内部三家營運商卻還在“打”得不亦樂乎。随着中國移動進入固網領域,三大營運商在固話、移動、寬帶等主要領域均展開了全面競争。但從市場實踐來看,無論是移動業務還是寬帶業務,三大營運商在套餐設計、終端補貼、應用捆綁等方面均競相模仿,同質化競争明顯,雖然三家營運商投入大量的營銷成本、終端補貼,但市場格局變化不大,幾乎都在原地踏步,行業價值不斷削弱,對使用者的影響力也在加速喪失。
陷入發展困境的根源在于電信業的供需錯配
資訊通信産業快速發展,而電信營運商卻面臨發展困境。這其中有政策要求、網際網路的跨界替代、人口紅利消失等一些現實客觀原因,同時營運商在大變局中還在固守傳統營運模式,凸顯了三家營運商應對挑戰的思路、舉措不力,網絡營運、産品/業務的創新不足,造成網絡和産品仍在低端、同質化競争。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産品服務和客戶需求的錯配、生産經營方式與網際網路化趨勢的錯配。
除了經常談到的營運商體制機制僵化、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原因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值得關注:
一是傳統的電信經營模式已經成為發展的新阻礙。較長時期以來,電信營運商主要采取投資建網、裝機放号的傳統流程,這種生産經營方式在需求旺盛、産品單一、普及業務時非常有效。但是,随着傳統市場飽和以及使用者需求從基礎通信轉向個性化、多元化應用與服務,這種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已經無法适應市場的發展。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産品開發能力的營運商已經從一個具備一定內建創新能力的企業逐漸淪為網絡裝置商的“打工者”。相比網際網路企業擁有的創新能力、IT軟體開發能力,營運商逐漸在競争中處于劣勢,産業價值不斷向網際網路公司聚集也就不難了解了。
二是網絡營運未走出運維思路,沒有實作服務産品化。電信營運商現有的基礎設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為實作大容量、高并發業務需求,一般都采用專用的硬體體系架構,網絡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是以營運商對網絡的營運隻有維護保障的思路,保證合同中明确的性能、安全不出問題,很少能夠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網絡更好地适配使用者的需求,根據需求的變化動态調整網絡的性能和形成整體解決方案,這種缺失由傳統網絡裝置能力的限制,以及營運商缺乏客戶導向的意識所緻。
重新審視定位,以新供給思維找到發展新路徑
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特别是物聯網的不斷發展,各類企業對于網絡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基礎仍然是連接配接,營運商的基礎網絡、雲計算等重要資源在新的發展時代仍具有廣闊的空間。目前,國家積極推動“網際網路
”和供給側改革,核心在于推動生産要素實作最優配置。網絡資源将作為一種生産要素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電信營運商更是亟須通過“供給側改革”,創新供給的内容、完善供給的方式、提升供給的能力,實作電信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從内向外轉變供給的方式。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BAT已經形成了壟斷性市場格局,針對最終使用者,營運商能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更大的機遇和潛力将來自“網際網路
”和物聯網等領域。在這些領域,營運商提供的産品/服務的方式應當有所改變:對外向營運型發展方式轉變,減少“以錢換錢”、靠投資建網或“砸”營銷成本的發展模式,改為更加網際網路化的多次分批投入、不斷優化營運而收割價值的持續營運模式;提供的産品形态也應從标準化産品、一次性項目傳遞等轉向“技術/裝置服務型産品”,通過合作将基礎網絡與CP/SP的應用有機整合,進而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最終客戶。對内向集約專業化營運轉變,企業内部以橫向為主逐漸轉變為以縱向集約為主,建構客戶銷售、網絡營運/IT、産品研發營銷等縱向專業化營運服務模式,嘗試内部市場化核算、強化責權利等。推倒原有的部門牆,提供客戶化定制、一站式打包的網絡整體解決方案,實作網絡主動比對業務、研發、營運融為一體,按需提供産品服務。
二是重歸本源,做精網絡。為更好地适應變化的市場,一些國際營運商正在部署網絡的“軟體化智慧營運”,進而提升網絡營運的價值。“網際網路
”、物聯網帶來的新連接配接将更加強調網絡能力軟體化控制,能夠更靈活、簡單和開放。未來,網絡創新的潛力巨大,網絡研發營運會走向前台。營運商做優連接配接服務,應從簡單的接入型連接配接向智能化平台級連接配接延伸,進入“CT
IT
DT”的能力疊加擴充階段。首先,通過虛拟技術、軟體政策控制等将網絡資源的功能分層剝離、放入雲端,更好地管控端到端的網絡資源,使網絡與業務更好地靈活适配。其次,提供給客戶的能力(如帶寬、時延、安全保障等)顆粒度要足夠細,讓客戶能夠很容易識别、了解和感覺。最後,要建設網絡營運平台,将這些顆粒度足夠細的能力放上去,由企業根據客戶需要或客戶自己操作,靈活組合搭配形成解決方案。電信營運商不再簡單地賣基本電路或帶寬,而是提供與業務融合的端到端網絡解決方案和智慧營運服務。隻有這樣,營運商才能真正把控網絡,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隻有這樣,營運商之間的網絡才能形成差異化,避免再次陷入“同質化”的困局。
三是做好能力中間件産品,成為産業的“隐形力量”。雖然在全球财富500強中德國的企業并不算多,但德國仍被公認為工業強國。據統計,德國有1200多個“隐形的冠軍”企業,大到重型機械、小到縫紉機的鋼針,這些企業的産品并不面向最終的消費者,但正是這1200多家企業構築起了德國強大的工業體系。随着“網際網路
”的蓬勃發展,網際網路正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資訊化服務的層次更加豐富,但網絡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根本性地位仍然存在。電信營運商應該成為“網際網路
”的使能者、動力工廠的角色,多方位地與各行業及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加快網絡能力産品創新,形成具有行業屬性和特點的定制化“網絡雲”的解決方案,面向中小企業“網關
帶寬雲”的能力平台和包含定位、支付、通信的能力型産品,讓“營運商inside”的網絡型産品、能力型産品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成為促進國家“網際網路
”行動的重要力量。
四是營運商之間基于自身優勢專注營運,實作錯位競争。國外主流營運商普遍選擇一兩個重點行業持續深耕多年,逐漸形成自有的核心能力和行業影響力。如德國電信與大衆合作,重點聚焦汽車領域,實作了IT與網絡咨詢、網絡設計與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能力。而英國電信則聚焦金融、媒體等領域深耕細作。在“網際網路
”發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轉型,孕育着廣闊的機會,營運商可以各自集中資源在某一領域進行深度挖掘,形成行業專屬影響力和差異化,避免面面俱到的同質化競争。
* * *
不要等别人把你邊緣化,電信營運商自己要奮起直追,主動擁抱變化、創新和變革。面向未來,資訊通信業作為創新最為活躍、對經濟社會滲透最為廣泛的領域,電信營運商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在網絡方面的優勢,從供給側改革出發,把網絡設施打造成為國家推進“網際網路
”行動最基礎的、可依賴的“生産資料”。與此同時,應積極推動網絡向軟體化、智慧營運轉型,并結合各行各業需求,融合創新産品,真正成為國家推進雙創的“隐形力量”,進而帶動傳統電信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