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為社會征信機構帶來機會 行業或迎來爆發期

随着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P2P 網貸、網際網路保險、虛拟信用卡衆籌等金融業态相繼出現并逐漸成熟,産生了大量身份識别、反欺詐、信用評估等多方面征信需求。而征信行業正在迅速向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

據考拉征信首席技術官葛偉平介紹,僅該公司的就已經開始基于個人信用資訊對金融、職場、民生、購物、租車、租房、交友等多領域的服務嘗試。據他介紹,已有300多家機構開展了合作。“如果說去年是個人征信市場的覺醒,那麼今年就是崛起。”他表示。

據中誠信國際預測,目前中國個人征信市場空間為1030億元,未來整個征信市場的潛在發展規模可達萬億元。

而與此相對應的,央行征信系統主要收集以銀行信貸資訊為核心的企業和個人資訊,截至2015年4月底,該系統收錄自然人8.6億,其中有信貸記錄的3億人。無論是在使用者的覆寫面還是資料來源的多樣性上,央行征信系統都暫時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至少5億多人口的征信需求規模缺口成為社會征信機構競争的目标。

201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拉卡拉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北京華道征信在内的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

雖然個人征信牌照還未下發,但不少征信機構已開始試水。如阿裡的芝麻信用、拉卡拉的考拉征信等都相繼推出了個人信用評分體系。而這些機構幾乎都是基于大資料資源而産生的技術産品。

在新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網際網路金融的内在機制就是通過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實作信用風險的精準定價和比對,讓信用具有價值,讓資料成為資産。

在5月28日第九屆中國R語言會議網際網路征信專場中,葛偉平提出,由于目前資料碎片化嚴重,怎麼擷取和使用有價值的資料來提升個人信用評估,成為考拉征信技術團隊花費最多時間的工作内容。

北京大學教授王漢生認為網際網路征信突破資料資源制約的關鍵還是在于資料來源:“X、Y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企業中,如果能與這些企業進行戰略性的聯合,打通X、Y之間的管道,那麼這将成為征信企業長期站在有利位置的非常重要的資料融合決策。”

由于社會征信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尚未形成具有全面的、權威性的征信資料庫,中國很多機構和個人的征信資料仍然呈現“碎片化、分散化”的狀态,導緻資訊無法有效整合,充分利用。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新金融行業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完成信用資料庫的累積。未來,随着官方征信體系與民間征信體系的齊頭并進發展,個人征信資料和企業征信資料庫将不斷完善,可以通過大資料分析等先進技術,實作對個人和企業的準确分類評級,為後續的信貸市場提供強有力支援。

拍拍貸副總裁喬保強就表示:“風控速度與資料的精準度和比對度息息相關,而資料的收集和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信貸機構發展的瓶頸,是以很需要網際網路征信公司的支援與幫助”。

業内專家表示,随着大資料技術在各領域的深入滲透,将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應用價值,并轉化成更大的社會價值。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