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标準邁向整合 應用平台競争激烈

随着技術演進漸趨成熟,物聯網相關産品及應用陸續上路,俨然已是未來推動科技市場的關鍵因素。但由于物聯網的應用類型多樣,系統架構也是以有各種變化,平台标準各擁市場,也是以導緻物聯網應用發展的困境。

事實上,物聯網本身隻是個概念,很難歸類于特定的領域,雖然例如制造、醫療、交通、零售等應用場景,都可以看到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的蹤影,但這些應用場景,多半還是使用特定訂制化的物聯網應用平台,相關技術及應用很難快速大量複制,即使應用導入過程頗為順利,要連接配接到不同的應用場景時,就可能會因為應用平台使用不同的标準,而導緻物物相聯發生困難的問題。

如在工業制造領域,上下遊供應鍊原本就會因為鎖定在特定産品,長久發展下來,許多軟硬體設計便會形成便于該産業使用的“特定規格”,也對新産品或新技術形成進入障礙。以通訊協定為例,就超過數十種,如何讓不同機器、不同裝置、不同産業的系統彼此相連,始終是物聯網應用推廣的一大阻礙。

除了相連本身可能會有問題外,即使已經能夠相連的産品,也可能會有指令透通的問題,是要CAN Bus聽命于Home Kit?還是要Dali交心于Wi-Fi?如一台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汽車,要如何跟智能交通或停車系統一起工作?那一個系統的判斷才能享有最優先級?

物聯網标準邁向整合 應用平台競争激烈

▲物聯網既然強調萬物聯網,不同領域的産品,就要能彼此互通,不能隻是在特定領域“物物相聯”,才能帶動物聯網應用未來的發展。

物聯網平台類型多樣

但開放标準往往也象征着百家争鳴,由于國際上對物聯網平台沒有統一的标準和定義,加上許多科技巨頭如Google、Intel等都紛紛投入物聯網平台的市場,市場上也是以充斥着各種物聯網平台。

首先是提供連接配接性管理的物聯網平台,主要是針對終端(SIM卡)的通信通道提供連接配接性管理、診斷以及終端管理方面的功能。如思科(Cisco)的Jasper平台、愛立信的DCP、Telit的M2M平台、PTC的Thingworx和Axeda。

其次是以提供雲服務為主的應用開發平台,主要是提供裝置與資料接入、存儲和展現服務,尤其适合不需要關心背景服務系統運作細節的使用者。如LogMeIn的xively、Yeelink、中國移動的OneNet、京東智能雲、騰訊微信/QQ物聯、阿裡雲、百度IOT、中興通訊的AnyLink。

第三種是以提供接入智能裝置為主的應用開發平台,和上一個類型的平台相當類似,但這種公司通常因為還在初創階段,在雲端的研發實力較弱,是以将重點放在智能裝置的接入方面。比較典型的業者如Ayla Networks。

第四種是以大資料分析和機器學習為主的物聯網平台,如IBM的Bluemix和Watson、亞馬遜AWS IoT、Microsoft的Azure。

第五種物聯網平台類似企業資訊委外,提供包括應用軟體、基礎架構、業務流程等完整服務。這種平台有些會專注在特定産業的垂直應用,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農業等不同領域。這些物聯網平台當然會有部分功能重疊或向彼此滲透發展的趨勢。如各平台其實都号稱提供大資料分析和機器智能。AWS IoT、Azure等也提供終端接入套件、SDK等智能硬體接入方式的應用。

物聯網标準邁向整合 應用平台競争激烈

  物聯網通訊标準競争激烈

其中對物聯網應用平台影響最大的标準之一,就是通訊标準。如Wi-Fi聯盟已在2016年1月針對物聯網應用推出IEEE 802.11ah,并取名為“Wi-Fi HaLow”。由于其功耗低,穿透能力強,覆寫距離遠,非常适合小尺寸、電池供電的物聯網裝置使用。由于Wi-Fi HaLow與現有的Wi-Fi都是以IP網絡架構為主,可以簡化物聯網架構,有利于不同裝置之間的連結。

藍牙技術聯盟(SIG)推出的BT5.0标準,傳輸速率峰值從1Mbits/s提高到2Mbits/s,連接配接範圍也從30公尺延伸到100公尺。SIG預計,2016年全球藍牙裝置出貨量将近30億個,2020年時可望達到50億個,BT5.0可望在物聯網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如根據ABI Research資料顯示,藍牙目前在智能家居市場的占有率約為8%,預計将在2021年以前成長超過26%,勢必會在家庭與建築物自動化市場方面,挑戰ZigBee技術的市場地位。

國際行動通訊标準制定組織3GPP,也針對低功耗LTE提出了Category M1及Category NB1兩種規格。這兩種技術因其屬LTE标準的一部分,故可輕易地整合至目前網絡中。

另一低功耗無線廣域網(LoRa)技術的部署也正持續增加中,如美國有線電視業者Comcast數月前即釋出消息,将在全美布建LoRa網絡來為企業提供服務。

除此之外,也有業者在已開發出來的技術上大作文章,如Sigma Designs就于2016年下半公開了其互通層(interoperability layer)等相關技術規格,期盼能吸引更多廠商采用;ZigBee聯盟也在2017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上推出物聯網通用語言dotdot,希望改變目前因裝置間通訊語言不一,所導緻溝通不便的情況。

物聯網标準邁向整合期

但隻要存在着好幾套标準,勢必會讓物聯網市場變得零碎,且在互操作性尚有疑慮的情況下,使用者恐怕會對許多物聯網應用裹足不前。物聯網既然強調萬物聯網,不同領域的産品,就要能彼此互通,如果隻能在特定領域“物物相聯”,勢必會影響物聯網應用未來的發展,也讓原本對立的标準組織,開始走向合并或結盟,讓紛亂的物聯網标準開始朝向統一之路邁進。

如以高通(Qualcomm)、微軟(Microsoft)為首的AllSeen Alliance,與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業者所組成的開放互連基金會(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都已分别将其所發展的物聯網平台标準AllJoyn及IoTivity,交由Linux基金會所管理,攜手為建立單一物聯網開放标準而努力。

此外,由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所策動的物聯網結構架構标準,也可望在2017年完成制定,此标準并非是要取代既有規範,而是要為各産業所開發的物聯網标準,提供一個能互連、互通的總體結構。

不過,就算标準化的問題已經露出曙光,在物聯網仍未出現一家獨大的标準之前,對物聯網解決方案供貨商或應用開發者而言,接下來的1至3年間,仍然得繼續面對标準多元的挑戰。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