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日前對移動消息應用LINE全球化前景進行了分析。《金融時報》認為,LINE雖然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要想席卷全球市場,成為現象級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以下為原文内容。
随着移動消息應用LINE在東京、紐約兩地上市成功融資13億美元,該公司一向很少露面的創始人向外界透出其雄心壯志:希望成為将亞洲科技企業變成全球現象的第一人。
LINE創始人、首席全球化官申重浩(Shin Jung-ho)對媒體表示:“在科技行業,還沒有一家從亞洲起家的公司能在全球獲得成功,這就是我的抱負。”
LINE目前的市值為86億美元,但要想實作這一目标還有相當長的距離。LINE每月活躍使用者為2.18億人,其中大多數在亞洲,這與Facebook旗下WhatsApp每月10億活躍使用者以及騰訊旗下微信每月7.6億活躍使用者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不過,LINE股票挂牌交易首日在東京上漲了32%,在紐約上漲了27%。這一強勢的表現為其走出日本大學營樹立了信心。
LINE建立于2011年,當時日本地震及海嘯導緻通信中斷,于是LINE應運而生。現如今,人們不僅使用這一服務與朋友和家人聯系,還可以用于支付、訂外賣和找工作。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家看似很日本的企業其實所使用的動畫貼紙和卡通人物都具有濃厚的南韓特色。南韓門戶網站Naver擁有LINE的八成股權,其标志性卡通人物的設計師都是南韓人。
雖然LINE在中國台灣、泰國以及印度尼西亞也有服務,但其最主要的市場還是在日本。
LINE為了與西方競争對手産生差異,其會針對不同的對象國進行定制化服務,而不像Facebook那樣,實行标準化推廣。
LINE創始人申重浩每月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到該公司核心亞洲市場進行旅行,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文化。
不過,這種因地制宜的戰略非常消耗時間,是以LINE将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時間推後了兩年。不少員工反映,由于LINE和Naver在發展早期難以找到重點,很多關鍵員工紛紛選擇出走。
申重浩與他人聯合建立的網絡初創企業在2006年被Naver收購,随後便成為Naver的員工。兩年後,Naver創始人李海鎮(Lee Hae-jin)将得力幹将申重浩派往日本重新開機網絡搜尋業務。當時日本市場主要由雅虎和谷歌把持,Naver在2005年關閉了其在日本的搜尋業務。
由于困難重重,當時申重浩去日本是極為不情願的,而且他在學習語言方面也遇到了較大的麻煩。
不過,到了2010年,申重浩嘗試通過收購因會計醜聞而摘牌的日本網絡公司Livedoor重新開機搜尋業務。這一交易将LINE目前的CEO出澤剛(Takeshi Idezawa)帶入了公司。
LINE在日本的業務在一年後有了突破,當時該公司将重心轉向智能手機,并推出了即時通信應用,而在311日本大地震後,電話通訊中斷,這無疑給了LINE發展的天賜良機。目前,LINE每年從移動遊戲、動畫貼紙以及廣告等服務獲得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
在IPO之前,申重浩躲避媒體,外界對其私人生活可以說一無所知。不過,據接近申重浩的人士介紹,他能夠快速做出決定,并且是一個很容易相處的老闆,并經常請同僚出去喝一杯。
雖然申重浩很低調,但其對于LINE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一位曾與申重浩共事的員工說:“LINE從創立到上市,他一直參與其中,他的參與是公司發展的動力。不過他不是蘋果的喬布斯,也不是索尼的盛田昭夫。”
分析師認為,通過IPO募集資金後,申重浩的任務則是降低LINE的負債水準,并通過一系列交易縮小與WhatsApp和微信的差距。随着向國際化邁進,申重浩希望能吸引虛拟現實以及資料挖掘領域的技術和合作夥伴,以提升使用者體驗。
美國财務健康評級公司Rapid Ratings CEO詹姆斯 蓋勒特(James Gellert)說:“LINE有一些非常具有實力且強大的競争對手,他們需要證明他們能夠非常理智地運用剛剛募集的資金。”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