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使女的故事》中Jenny在絕望後尋找到樂觀、Emily則在反抗一次次受挫後陷入仇恨,兩人是愛與恨的兩個極端,就像一個硬币的正反兩面。但無論是誰,他們的選擇都并不刻意,在觀衆看來合情合理,順暢地推動着劇情的發展(連Eden這樣的小角色也有着自己的高光時刻,其着推動故事的關鍵作用)。劇中最吸引我的是Serena。這是個充滿沖突的角色。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一方面,他是個有能力、能獨當一面的女性,她與丈夫共同開創事業,在巨大的壓力下發表演講,在外交遭遇瓶頸時果斷而又智慧地解決了男人們無法解決的困難,出訪加拿大是對自由充滿向往和尊重,怎麼看都該是個女權主義者;而另一方面,他相信基列國的“法律”和“上帝”,犧牲自己以及其他所有女性,幫助丈夫建立起一個男權社會,以得到自己的孩子。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如果說第一季略顯亢長的話,那第二季就是絕對的精彩與震撼,追求人權和平等的道路太艱辛,有的女性已經習以為常,有的依舊還在掙紮反抗,一次又一次的反抗與失敗,從希望到絕望,June想過妥協,卻從未放棄。June(瓊)是六月,May day(反基列政府組織)是五月,June代表的即是反抗壓迫的希望——女性獲得平等自由與人權的勝利。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對于第二季結尾,瓊毅然把妮可交給艾米莉帶到加拿大,鏡頭放到她站在車後時我就強烈感覺肯定會留下。也許這樣的編劇方式有點傾向也會惹來非議,但還是内心竊喜,因為故事還沒結束,這一季絕對是賽琳娜,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每當上一集覺得她會覺醒時下一集又變回了魔鬼。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也許她内心也無法承認目前這個崩壞的基列國是當初自己頂着壓力,為之演講為之拼搏努力的基列國,于是她一次次回避一次次反複。基列國于她而言就像是理想實作了,實際看到它頹然發現已超出自我願景,這對于一個人來說确實太過殘酷。要是隻是她一個人的話,她很可能是讓自己習慣下去,慢慢地接受這一切,麻痹自己,但孩子的到來刺激着她。

使女的故事,美國的科幻,女性的現實

看到才十五的伊登為了愛情就被變态的制度給處死,内心的牆轟然倒塌。于是找其他主教夫人一起聯合,希望為孩子争取到看經書的權利,結果主教微笑着安慰她立馬轉臉命人砍了妻子的手指。這一切為最後她放瓊帶孩子離開留下了鋪墊,賽琳娜是個很好的母親。期望下季是朝真正的女性轉變。本文由小天愛娛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