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6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釋出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在“智慧學習與開放教育資源國際高端論壇”上釋出了《2016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以下簡稱《2016白皮書》)。

  釋出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黃榮懷院長、項目負責人方海光教授、項目組核心成員吳淑蘋老師和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進階項目總監焦豔麗老師代表項目團隊釋出了《2016白皮書》,提出了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發展的十個觀點:

  (1)“全方位學習”是自“終身學習(教育)”之後與學習型社會相關的核心概念,它有賴于智慧學習環境的有效支撐。智慧學習與智慧出行、智慧居住一起構成市民的宜居體驗,而發展市民“宜居體驗”和城市“創新活力”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雙引擎;

  (2)“網際網路+”戰略作為智慧城市建設和教育資訊化的共同驅動,使城市建設與學校資訊化建設互相銜接,并有融合的趨勢;

  (3)受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援,學校、家庭和社群的資訊化環境建設将進一步得到強化,或許将成為三種典型的智慧學習環境場域,使得城市智慧學習環境有系統化發展趨勢;

  (4)智慧城市中的主要學習場域包括學校、家庭、社群、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五種相對獨立的典型場域,也包括教室、場館、學區和農村等四種細分和延展的場域。這種學習場域劃分将為城市智慧教育的設計和評價提供架構; (5)在政策層面,數字校園的建設關注的重點從學校管理和系統建設逐漸發展為關注學校資源和服務建設,智慧校園首次在中國小教育裝備的相關檔案中提到。在實踐層面,課堂、學校和社會在知識、資訊和資源三方面存在互聯互通的迹象;

  (6)家庭教育不僅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得到高層上司和相關政策的支援。網絡化、數字化和移動媒體逐漸成為家庭教育支撐條件和産業拓展新領域;

  (7)社群教育從早年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向目前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全民終身教育發展;随着城鎮化程序的推進,農村社群教育也成為社群教育的組成部分;社群教育不僅是學習型城市的載體之一,也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途徑;

  (8)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資訊化配置水準持續提高,資訊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逐漸加強,“三通兩平台”工程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但農村教育發展水準遠遠落後于城市,特别是在教育資訊化、資源配備、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9)從全國來看,東部地區的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更友善于市民的使用。場館學習已經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慧學習、提高公衆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10)随着智慧城市建設的進一步深化,網絡覆寫更廣,資訊擷取更為便捷,使公共場所成為非正式學習、碎片化學習和隐性學習的地方。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