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資訊革命的深入推進,資料已經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同時,資料安全常常超出傳統的安全範疇,上升到維護國家主權的高度。掌控資料主權,實作資料驅動發展,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方面,戰略科學家錢學森同志,以其遠遠超前于時代的科學思想,為我們指明了應對之策。上世紀70到80年代,錢學森用系統工程的基本理論,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內建研讨廳體系”,并探索應用于海量資料的存儲、傳輸、分析,實作“資料—資訊—知識—智能—智慧”的綜合提升。這套思想方法為網際網路時代到大資料時代邁進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理論奠基。錢學森30多年前萌發的“以系統工程為核心、以綜合內建為手段”的資料思想,仍舊閃耀着真理光輝,在新的曆史時期,煥發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錢學森超前謀劃的“資料治權”
錢學森的資料思想,源自于他上司國防科技情報和資訊工作的長期實踐,就是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實作資料“活化”,真正發揮資料資源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掌握“資料治權”。
着眼長遠的戰略性。1963年錢學森指出:科學技術情報資料的積聚是非常迅速的,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收集、研究、建立檢索系統、提供情報服務等各方面統籌考慮,建立一個體系。雖然當時尚未提出“大資料”的概念,但錢老已敏銳地察覺到資料迅猛增長的趨勢和價值,并強調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
引領時代的前瞻性。早在1978年,錢學森就預言:“溝通全世界,形成全球性的情報體系是大勢所趨”,“恐怕不久的将來,全世界總是要建立情報資料網,這個網絡與全球的計算機網絡、衛星系統、資料庫、通信線路、使用者終端等設施都要互聯互通”。錢學森所說的這個溝通全球的資料基礎設施,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現實。
化知為智的創新性。錢學森開創性地将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的方法引入到資料的分析和應用中,為大資料向智慧層次發展提供了一整套有效管用的方法論支撐。
用錢學森智慧掌控“資料主權”
從國家層面看,資料主權應包括:國家對本國管轄地域範圍内,任何個人群組織收集或産生的資料,以及這些資料的存儲、處理、傳輸、利用的營運主體、設施裝置等進行獨立管轄,并采取措施使其免受他國侵害的權力。沒有資料安全、喪失資料主權,就是把國家命運交到别人手裡,大資料産業就隻是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樓閣,發展越快越危險。是以,需采取有效手段,在實作資料治理的同時,以網絡安全法為統領,加快資料主權立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構“天空地一體”的資料基礎設施,把資料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系統工程引領,“大資料”聚變“大智慧”。建構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內建研讨廳體系,打造“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智慧化系統,可實作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內建,推動工程系統、政策系統、社會系統“從不滿意狀态到滿意狀态”的綜合提升,實作“資料到決策、資料到研發、資料到生産”的颠覆性創新。
天空地海聯通,“大資料”需要“大融合”。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國家已經把“天空地海一體化”作為大資料戰略的内在要求。在國防和軍事方面,“資料流牽引指揮流”的未來戰争形态,根本上依賴天基系統的資訊支援。可以說,沒有天空地海聯通,就不可能在大資料這一戰略資源的争奪中掌握主動。
資料主權保障,“大資料”呼喚“大安全”。我國大資料的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重要産品尚未實作自主可控,資料主權面臨着潛在隐患和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資料“心髒中樞”受制于人。目前網際網路13台根伺服器中,唯一的主根伺服器在美國,12台輔根伺服器中有9台在美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域名解析工作,由美國商務部控制的網際網路域名與位址監管機構(ICANN)來完成,導緻了全球資料對美國單向透明。二是資料“骨幹樞紐”尚難自主。國外的路由器、交換機裝置制造商,在我國骨幹網核心節點,特别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和行業當中,占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三是資料“末梢神經”廣被滲透。外資企業占據了大資料終端裝置的龐大市場佔有率,使資料安全面臨極大風險。這些企業有時會迫于壓力與美國情報部門合作,運用其産品和服務的便利條件,擷取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敏感資料。四是資料跨境監管制度滞後。我國網際網路行業幾大巨頭均為外資控股,容易受國外勢力影響,造成聯網使用者海量資料在無監管情況下出境。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需在法律層面明确“國家資料主權”,為資料全生命周期監管提供法律依據。需實行資料分等級保護,明确規定相應的安全責任主體。需加強對資料跨境監管,對國内資料出境嚴格管控,規範外資和外資控股企業資料中心建設,在我國境内開展業務的企業,必須将其業務資料存儲于我國境内的資料庫或資料中心,必須接受政府監管。需加快大資料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國産化替代步伐,特别是在資料傳輸關鍵技術和裝備、資料終端産品、關鍵晶片、密碼技術等方面,培育能夠與“八大金剛”并駕齊驅的大企業,讓資料基礎設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築牢資料主權的堅固藩籬。
發揮航天優勢重塑資料産業
2016年,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院(簡稱十二院)重組成立。該院肩負着“建設錢學森智庫;支撐航天、服務國家;成為軍民融合産業平台建設抓總機關”三大使命,是中國航天的智庫總體、情報總體、資料總體、網絡與資訊化總體、軍民融合産業化推進總體。
十二院有着極不平凡的曆史。錢學森在其前身之一航天710所,開辦并長期主持“系統學讨論班”,打造了一整套智庫基礎設施和方法工具體系,使這裡成為系統工程學科的發源地、錢學森智庫的第一踐行者。該院是中國是載人航天的原始創新機關之一,論證提出“從飛船起步”的方案,獲得中央采納;是第一個建立“錢學森綜合內建研讨廳”的機關,是航天四大發射基地測發控系統的研制機關之一,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各型衛星發射等重大任務提供了全方位的測發控和通信保障。
十二院具備的核心能力,能夠為掌控資料主權、重塑大資料業态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實作了錢學森提出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內建研讨廳體系”,打造了錢學森智庫的“六大體系、兩個平台”,為解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問題,提供了科學管用的方法支撐和工具支援。該院具備了“空天地海”一體化資訊內建能力,以及衛星導航、遙感、通信綜合應用能力,并積極推進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工廠等智慧系列專項的建設,面向甯夏、安徽、内蒙古等地的需求,推動了安監、水利、應急等多領域治理模式創新。
十二院作為中國網信軍民融合促進會、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國防科技情報資訊中心、戰略性新興産業知識中心、航天資訊中心的依托機關,積累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豐富的資料資源,形成了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資料推進一體化平台,形成了國防軍工和經濟社會領域資料應用的領先地位。該院将舉全院之力,為國家建設天空地海一體、政産學研聯合、軍民融合的大資料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撐,着力打造以“資料推進為核心、資料主權為保障”的大資料應用新模式,為各領域、各行業提供全方位的資料服務。
“得資料者得天下”。我們堅信,有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指導,有航天事業俯瞰全球、聯通全域的高度,我們一定能站在資訊化的潮頭,發時代之先聲、開智慧之先河,為國家掌控資料主權、引領大資料産業發展變革,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