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進入2.0時代

很多年前,探讨安防應用市場,我們常說,全球安防看中國,中國安防看華東,華東安防看上海。的确如此,從2005年開始的平安城市建設,上海市是我國安防建設的城市樣本,即便是2011年啟動的智慧城市建設,同樣如此,這個中西文化極為混合的國際大都會,欲将在智慧城市建設步伐中,邁入世界先列。

  智慧上海2.0時期的挑戰和改變

總體上看,在“十二五”期間上海智慧城市發展水準保持和鞏固了國内領先地位。該市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雖然處于國内頂尖,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資訊化應用全面滲透民生保障、城市管理、政府服務等領域,數字惠民效果逐漸顯現,數字城市管理能級明顯提升,通信品質、網絡帶寬、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建構起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資訊基礎設施體系。而在”十三五”期間,随着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上海建設體制機制中與智慧城市建設不相适應的地方也逐漸顯現。是以,上海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仍然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例如在資訊共享方面,雖然上海建立了多個基礎資料庫,促進了許多重要基礎資訊的跨部門整合,但在許多涉及民生的領域,如安全、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以及人口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政府資訊管理中的層級分割、條線分割、地區分割仍普遍存在,使得許多跨區域、跨領域的智慧應用系統難以建立,既降低了智慧應用的效益,也影響了群眾對智慧城市的感受。再如在智慧經濟領域,目前許多産業行業監管體制落後于新産業、新業态的發展,制約了産業創新。在産業融合的大背景下,許多行業創新的推手都是外來者,如電子商務并非發端于傳統商業企業,網絡金融并非起始于銀行業,打車軟體并非出自出租行業。但另一方面,行業中的傳統企業仍掌握着政策話語權,它們往往利用這一優勢來築欄設限,阻礙新興智慧産業的發展,比如2016年以來網絡金融、網絡機頂盒、打車軟體等業務紛紛遭遇限制或封殺,雖有新興産業發展不成熟的原因,但傳統業者的排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外,上海智慧城市的壓力還來自群眾感受不強。上海有關部門2016年曾就上海群眾對城市建設各方面的感受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群眾顯現出滿意度低、關注度低的“兩低”特征。

上海智慧城市1.0的特征在于以條線應用,圍繞單一目标,政府投資營運為主。智慧城市2.0則有更多的内涵。為此,2016年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5月23日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三五”規劃》等事項,會上強調上海市要實作創新價值,全面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線,堅持前瞻引領、深化改革和開放協同,突出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推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全面創新,加強以“大、雲、物、移、智”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并改變以往從政府角度出發來進行規劃設計的智慧城市建設單元,更多傾向市民所需要的便捷、準确、及時、安全的公共服務,提升上海市民的智慧感受。可見,智慧上海2.0版将更注重統籌協同、資料開放、融合發展與社會參與,同時具有大資料、智能化、互動、整合、創新等五大特點。

安防行業如何圍繞智慧上海展開市場布局

安防行業是與資訊化建設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資訊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同時,由于行業的跨度性,智慧城市的基礎架構由安防組成。針對上海市在2.0時期智慧城市建設暴露的不足和轉變的方向,安防行業大有可為。

結合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技術,展開上海市安防智能化深入應用

在新一代安防技術的支撐下,可以完善上海市便捷高效的資料感覺和智能應用體系。對于前端而言,看得清,看得遠,看得更智能以及滿足對各種環境的适應成為主流趨勢。對于後端平台而言,随着資料量和資料種類的爆炸性增長,如何在海量視圖資料中快速碰撞、提取出有價值的線索,成為主要課題。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視訊内容分析識别技術為核心,通過對非結構化的資料進行結構化描述,提取出濃縮和摘要資訊,實作快速檢索和查找,并通過類似于人類大腦思考一樣進而進行大資料分析和資訊碰撞成為可能。

上海市大多在“十二五”期間已實作光網、無線全覆寫,除了基礎通信網絡建設外,還共同開發了平安城市管理系統、網格社群監控聯網工程。通過大資料技術,可對視訊、圖檔、WIFI信号、電子車牌等不同種類的資料進行分析、碰撞、發現潛在聯系,抽取中有價值的資訊,并形成可視化結果呈現,人員分析應用,依托人工智能系統的人員特征識别服務輸出的結果,進行資料分析,實作人員身份的識别、人員布防、人臉軌迹等功能;車輛分析應用,可以滿足全地圖操作,實作可視化的應用,包括:軌迹分析、跟車分析、碰撞分析、頻次分析、套牌分析、隐匿車輛挖掘等功能;資源時空應用,可以基于GIS地圖的指揮排程,通過地理資訊系統實作對各項視訊資源進行一體化管理,實作監控圖像的直覺可視化應用。實作快速調取需要關注的監控點或監控區域圖像,實作目标線上追蹤。通過視訊圖層疊加、視訊資源搜尋和視訊定位,将道路情況、資源分布情況、人員分布情況、地理坐标資訊、警力部署情況以圖形化的形式展示出來,直覺的對全局資訊進行全面多元的展示,使指揮排程更加直覺高效。

平安城市建設如何與新舊系統無縫對接,打破資訊孤島

在平安城市建設中,上海率先利用雲計算、雲存儲、資料挖掘等技術,打造高清、高效、實戰的平安城市方案,開啟高清平安城市建設新時代。上海市的平安城市建設是從2005年開始,發展的十二年間也經曆了安防幾代産品和系統,存在新舊系統整合、資源協調配置與相關技術缺失等問題,是以如何按照上海市公安的業務架構,對市局、分局、分控中心及派出所分别作出适合的系統配置,使整個系統架構更合理,更适合高清系統的應用,并過标準協定良好的相容性,保證建立高清錄影機的平滑接入,并無縫整合利舊原有系統。

上海市面臨層級分割、條線分割、地區分割的管理現狀,上海市的平安城市是一個覆寫整個城市的大型綜合系統,範圍涵蓋治安、交通管理、消防、刑偵等多個公安警種,包括社會治安監控系統、智能交通卡口系統、電子警察系統、社會重點防範機關的監控系統等各子系統。上海市平安城市管理方希望這些系統既互相獨立而又互相協作,如跨政府部門、跨警種之間的資料調閱、資訊共享及時有效地實作,友善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有效開展。是以,采用标準化、智能化、統一的智能管理平台是必行之舉。平台整合所有資料資源,形成一套完整的網絡化、數字化的城市安全防範系統,把各子系統聯結起來,實作資訊的關聯,進而實作資訊共享和關聯控制。

除了标準化的管理平台,上海市由于在平安城市建設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目前能基本滿足公安系統的實戰需求,但與交通、城管、醫療、電力、教育、旅遊等領域的跨行業關聯在平安城市建設中卻沒有得到具體的呈現。而智慧上海是希望在各個行業将在技術、業務、應用等領域得到充分的融合。智慧上海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平安城市,整合分析監控資源,智能化應用,通過系統化、技術化手段完善城市管理體系,豐富城市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為公衆提供智慧安全的社會服務。

結束語

2011年以來,上海全力推進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在謀劃2.0藍圖中遇到了不小壓力與挑戰,而未來平安城市發展演進的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之于大上海,勢必要在智慧之城的建設中走在全球最先列,這也是安防行業的機會,将上海作為試點,推動技術變革及新一輪産業發展的到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