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不知名詩人為西施正名的詩,不是紅顔禍水,道盡真相,太經典了

西施被稱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人。相傳西施家住苎羅山,也就是現在的浙江諸暨縣,苎羅山山下毗鄰浣江,江水順着山勢奔騰而去,江水中含有大量的浣紗石,西施也是經常在這裡浣紗,是以後人們稱這個地方為西施灘,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首詩便是以這個地方的名字為題目。

唐不知名詩人為西施正名的詩,不是紅顔禍水,道盡真相,太經典了

《西施灘》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這是一首頗有深意的詩篇,奸臣伯嚭是吳國走向的滅亡,然而卻讓西施承擔這個千古罵名。一想到奔騰不息的浣紗,好像也是在為西施洗脫罪名。這首詩并不是一首典型的吊古傷今詩,而是詩人針對"紅顔禍水"這裡傳統的曆史觀念幫助西施洗脫罪名。

唐不知名詩人為西施正名的詩,不是紅顔禍水,道盡真相,太經典了

現如今的讀者們很多人都認為是西施導緻了吳國的滅亡,他們認為西施到了吳國以後,把皇帝迷得七葷八素,懈怠了國事,耽誤了朝政。越王勾踐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趁機對吳國發動了攻擊,一舉将吳國滅亡,死到臨頭的皇帝在滅國之際,拔劍自刎,就連臨死的時候都念念不忘陪伴他的西施,可見皇帝對西施很是癡迷啊。這也充分說明了後來的人們為什麼都覺得吳國的滅亡跟西施有直接的關系,但是詩人并不是這麼了解的,他認為吳國的滅亡都是奸臣伯嚭造成的,而西施隻不過是替他扛起了罵名。

唐不知名詩人為西施正名的詩,不是紅顔禍水,道盡真相,太經典了

這首詩雖然隻有短短的20個字,但是我們卻從中找到了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這首詩的詩意很是新穎,詩的第一句話雖然平淡無奇,但是卻是在澄清曆史事實,其實詩人想表達的思想都是擁有曆史根據的。據史料記載,在這場滅國戰征與之前,越王勾踐曾經敗于吳王,後被困在會稽這個地方,于是越王派遣大夫文種将許多寶器和美女送給吳國宰相伯嚭,想以此來賄賂宰相得到求和的機會,這其中的美女就包括西施在内,在宰相的幫助下吳王準許越國求和。越王勾踐也是以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後來終于一舉殲滅吳國。

唐不知名詩人為西施正名的詩,不是紅顔禍水,道盡真相,太經典了

這就是曆史上記載的真實事件,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吳國是有機會将越國提前消滅的,但是在宰相的幫助下越國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宰相被越國賄賂過,如果沒有這一次賄賂的發生,越王早就已經不複存在了。是以本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陷"字也是使用的恰到好處,使得詩人很容易便推翻了"紅顔禍水"這個傳統思想,把被颠倒黑白的曆史從新糾正過來。

但是這首詩如果全都是議論會顯得特别枯燥無味,是以詩人便在下文把議論和抒情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感悟讀者,使詩人想表達的意思清清楚楚地展現在讀者們的面前,寄托着詩人深沉的感慨。這是一首在抒情中議論的珍貴詩篇,詩人也是在議論中摻雜着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而然的糅合在一起,是一篇十分成功的辯論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