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經過福清市文史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東張鎮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南少林遺址。

随着福清南少林遺址的發現,“福清南少林國術是世界南少林國術的發源地”的論斷随之提出。1996年福清南少林寺重建以來,新加坡、印尼、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法國等世界各國前來福清尋根谒祖的團隊和個人不計其數。
2004年,福清市成立南少林國術研究會,會員們深入民間,走訪衆多老拳師,對多種拳術、兵器、武醫進行搶救、挖掘、整理,已整理出福清禅宗拳術、民間拳術(包括器械)套路75種、器械47種、硬氣功11種及點穴技藝等,為研究南少林國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證明了福清南少林既有寺又有拳。
特别是已去世的百歲老人張本利,武藝高強,在1936年就獲得福清縣第二屆運動會個人國術總優勝,後擔任福清國術館館長兼總教練。他能打南少林拳、劍、刀、槍等20多種套路,被稱為福建南少林拳的“活化石”。
福清練武之人衆多,早在1949年之前,幾乎每個鄉村都開設武館傳授國術,縣城由官方設辦福清國術館,30年間培養了武林名師千餘人。福清南少林國術是中華國術魂寶中一朵奇葩,流派中的詠春拳、宗鶴拳已入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