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楊達吾德吹奏泥哇嗚。 楊迪 攝

中新網銀川12月18日電 題: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作者 楊迪 張玥

泥哇嗚是流傳于甯夏回族自治區的一種民族樂器,因其用膠泥制成,兩孔吹奏出的音調近似“哇”和“嗚”,故名“泥哇嗚”。

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楊達吾德制作泥哇嗚。 楊迪 攝

泥哇嗚的曆史已有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西夏時期。原始形态的泥哇嗚僅有兩孔,發音單調,如今,經過非遺傳承人的巧手改造,這門因“聲”得名的樂器正在重發“新聲”。

近日,中新網記者跟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泥哇嗚項目傳承人楊達吾德,了解泥哇嗚的傳承與創新。

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楊達吾德展示魚鳥型泥哇嗚。 楊迪 攝

走進楊達吾德的工作室,展覽架上擺滿了顔色不同、形态各異的泥哇嗚。“泥哇嗚因捏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牛頭型、牛角型、魚鳥型、扁豆子型四大造型。”楊達吾德介紹,在古時,泥哇嗚是戰争時期傳遞信号的工具,如今則演變成為一種吹奏樂器,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楊達吾德出生于一個泥哇嗚制作世家。“制作泥哇嗚是我的家傳手藝,父親曾對我說,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要把它的聲音流傳下去。”

甯夏非遺傳承人:巧手匠心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受家庭影響,楊達吾德也與泥哇嗚的制作與吹奏結下了不解之緣。彼時,泥哇嗚因音孔較少、音域狹窄,僅是民間一種“自娛自樂”的樂器。為此,楊達吾德開始了對這門樂器的改造。

想要讓泥哇嗚的音域更加寬廣,就需使其擁有更多發音孔。在多次嘗試中,楊達吾德逐漸摸索出經驗,在2001年,楊達吾德成功改良完成寬音域泥哇嗚,如今,泥哇嗚已發展到10孔,可以自由轉調,演奏各式曲目。

制作一件泥哇嗚需要經過選料、研磨、和泥、成腐、修坯、調音、陰幹、燒制等多道工序,其原料則取材于甯夏當地常見的黃膠泥。吹奏泥哇嗚時,其聲音沉厚、“地聲地氣”,仿佛與腳下的土地心靈相通,其中的鄉土情懷也令楊達吾德決心推廣這門民族樂器。

早期,泥哇嗚隻能由人工一件件捏制,沒有統一調式。經過不斷研究,楊達吾德研制成功複模技術,使泥哇嗚實作規模化生産,擁有統一調式的音準,便于其推廣。

近年來,楊達吾德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泥哇嗚被更多人所了解。同時,他還将目光投向海外,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将泥哇嗚帶去日本、澳洲、紐西蘭、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國,受到當地群眾歡迎。

目前,楊達吾德計劃在當地建立一座泥哇嗚博物館,他希望向更多人展示泥哇嗚,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這門樂器的魅力。(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