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天,居住在南京瞻遠路173号的教師張大仁,打算将天花闆打掃一番,當他清理到天窗的木鬥時,突然發現了一塊方形的木疙瘩,這個木疙瘩上不僅刻着龍鳳,正中間還刻有“旨準”二字,張大仁見了這兩個字,欣賞這東西肯定和皇帝有關,但由于年代特殊,他就把木疙瘩随手扔到了工具箱裡,後來還用來墊了下床腳.

張老師搬家了,張母帶着一家人搬到了劉禹錫《烏衣巷》中寫到的''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南京。
在南京呢,張家一家人住進了瞻園路173号。這瞻園路173号解放前的時候是一座私宅,解放後收歸了國有,後又變成可以出租的房子。
張家一家人搬了進去,但是張老師有點擔心,因為這是清朝時期的一座建築,很多的家具已經年久失修了。江南的雨纏綿,下了很久,有時半夜屋子裡甚至能聽到奇怪的聲音,張老師在這樣的屋子始終睡不安穩。
文物鑒定員拿去一鑒定才發現,這小木疙瘩竟是太平天國的禦玺,木玺為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所有,已經失傳了100多年,經考證,這枚印章由太平天國“删書局”專用。
太平天國時洪秀全頒布了嚴格的文化出版審查制度,自上古以來的古籍無不按照洪秀全的意志予以了篡改,四書五經乃至于二十三史,都遭到了删改。這枚木玺之是以會出現在南京瞻園路173号,是因為這裡之前是“删書局”的所在地。
專家向張大仁老師介紹了這塊木玺背後的故事,原來洪秀全一共有三塊玉玺,分别是木頭做的木玺,金做的金玺,玉做的玉玺,其中的金玺被毀了,玉玺在博物館存放着,剩下最後一塊木玺卻一直沒着落。據傳,木玺在當時是太平天國“删書局”專用,那個時候洪秀全頒布了嚴格的出版審查,所有書籍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删改,“删書局”就是審查機構,隻有用木玺蓋了章的,才可以出版。後來據考證,張老師找到木玺的地方,正是太平天國曾經辦公的地方,當時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的官員為了防止木玺落入清軍手裡,就将其藏在天花闆上,直到張老師打掃衛生時,才被發現。
太平天國史學家羅爾綱接到消息後立即趕到南京,經鑒定後确認這木疙瘩就是洪秀全的木玺,可是如此重要的玉玺為何會落在天花闆上.據專家羅爾綱推斷,由于張大仁的住宅曾是太平天國的官署機構“删書衙”1864年天京陷落後很可能是衙門的官員擔心玉玺落到清軍手裡就把玉玺藏在了天花闆上,機緣巧合下消失了一百多年的玉玺終于現世,現金這麼玉玺作為珍貴的文物,被藏于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中.
南京市開展文物普查工作,張大仁正巧被選去文物普查辦公室當助手,兩個月後文物鑒定員鑒定了一個有收藏價值的印玺,對文物不甚了解的張大仁很好奇,就回家把工具箱裡的木疙瘩翻出來認真洗一遍後交到了文物辦公室,文物鑒定員拿去鑒定後發現這個木疙瘩竟是太平天國的玉玺.原來洪秀全曾有三枚玉玺,金喜已經被毀,玉玺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而木玺一直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