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提起李淵,我們很多人的影響都停留在《隋唐演義》中那個李淵身上,在我們印象中,他就是一個靠兒子李世民打下了江山而坐享其成的皇帝。然而曆史上的李淵确實頗有能力,從小就被姑父楊堅重點培養,給他制定了一攬子的人才培養計劃,無論領軍打仗還是治國理政都展現了他的特點。

李淵起兵之後他就為自己的軍隊制定了嚴明的軍紀和行動綱領,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當時人民都期盼的安民政策,這是他跟其他起義首領最大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李淵的那些具體措施。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鑄造開元通寶,對隋朝崩潰的經濟進行改革

隋朝時期的貨币主要是漢代時期的五铢錢,然而經過700多年的流通,在加上中間很多王朝的更疊,使得五铢錢的大小輕重沒有了統一的标準,當時版式最為簡單的隋五铢就有很多版本。隋朝之前的北周、北齊和南北朝時期的貨币依然在當時流通,貨币的不統一就是的當時流通的狀況非常的混亂,隋末戰亂四起,經過連番大戰使得貨币貶值嚴重,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在大唐建國之初,為了能夠友善地籌集軍饷,就沿用了漢代的五铢錢,然而等唐朝穩定下來之後,李淵就着手進行貨币改革。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七月,李淵下令廢除五铢錢,然後親自主導築造了統一的開元通寶,李淵親自參與貨币制度的頂層設計,他築造的開元通寶為日後唐朝的經濟奠定了基礎,而開元通寶也成為了我國古代最為成功的貨币。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頒布“租庸調法”使得國富而民強

武德七年四月,在唐朝完成了基本的統一之後,李淵頒布了“

租庸調法

”,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具體制度。“

”指的是每丁每年需向國家繳納二石的糧食,“

調

”指的是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除此之外每丁還需要服徭役二十日,假如這個徭役不是國家必須去執行的項目,那麼每丁可按每日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的标準來減免徭役,這就是“

”。

然而當國家需要徭役的時候,每丁在服完法定的二十天徭役之後,如果加役二十五天就免其調,如果加役三十天則租調全免。除此之外當遇到自然災害導緻農作物損失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就免除該地區的租,如果損失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就免除調,如果損失百分之七十以上則賦役全面。這一系列的制度使得老百姓能夠安安穩穩地耕種,并且還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問題,為唐朝的糧食産業打下了基礎。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打壓僧侶集團,均衡社會财富

在當時的僧侶占有大量的土地,并且搜刮社會的貴金屬鑄造佛像,這就使得他們不但不用服徭役,還可以靠租田地來剝削窮苦百姓。李淵就強制僧侶還俗參與社會勞動,将寺廟的田地分給農民,将佛像融化造币,這項舉措大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國庫收入的同時均衡了社會财富,更極大地提高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李淵出身貴族,從小就被楊堅悉心培養,長大後就跟着楊堅學習治國理政,之後又被派往各地擔任刺史等職務,使得他能夠獨當一面。之後楊廣又安排他參與運輸軍糧等軍事活動,使得他在軍事上的能力也被開發出來。李世民能夠在前線所向無敵,更是離不開李淵強大的後勤保障,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擁有強大的戰術指揮能力,但是離開李淵這個堅強的後盾,李世民的任何戰術或許就無法展開了。

被兒子“坑死”的李淵: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

李淵重新給了人民安定發展的環境,打下了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方面的基礎,使得經濟和國力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執政的這一時期史稱“

武德之治

”,是隋末大亂後的第一個治世,撫慰了飽受苦難的廣大群眾,并為之後燦爛輝煌的“

貞觀之治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樣的李淵卻被兒子給“

坑死

”了,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他或許比兒子更出色,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