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中華精神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在談到文化建設時,特别強調了文化自信。什麼是文化自信?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該具備并建立怎樣的文化自信?

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孫曉雲

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全國書法工作者近年來不斷沿着培根鑄魂、守正創新的正确道路,為時代創作、為人民書寫。站在新起點,我們要更加堅定地認識到,有悠久曆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獨特辨別和精神象征,我們要牢牢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片豐厚土壤,以書法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以書法承載文化自信,是從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源于我們深厚的曆史積澱。中國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國,曆經五千年的風雨滄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積累了豐厚的文藝碩果與思想菁華。尤其是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拟的。當今,文化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我們鑒古觀今,從中國曆史中汲取智慧。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的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句千古名言,提醒我們在綿延傳承的曆史之中思考昨天、今天與明天。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中國書法獨特的精神氣韻之中,沉澱着中華文化的基因。不論是甲骨竹簡、勒石刻碑還是雕版刻印、活字印刷,都離不開文字,離不開書法。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書法作為曆史記載者和文化傳播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書以載道,字如心畫,不論作文賦詩還是記言錄史,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延續,都是需要一代代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接續完成的曆史使命。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不忘來時的路,才能走好未來的路。就書寫工具而言,在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就經曆了從毛筆、鋼筆、簽字筆到電腦以及語音輸入的曆史性變革,但無論形式怎麼改變,中國曆史都是靠文字記錄與流傳的,我們至今還在使用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字。中國文化中,文字和書寫是并行的。而幾千年書寫形成的中國文明、中國精神,是中國書法給與的。文化自信就包含着對中國書法的自信。這種自信始終鼓舞着我,讓我牢記,永遠不能丢掉手中的毛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号角。書法作為文藝的一種形式,也同樣肩負着為時代前行鼓與呼的重任。除了記言錄史的功能之外,書法還有無聲的魅力、迷人的定力、特殊的感染力。傳統書法包涵着中華民族共通的審美與情感,尤其是它所蘊藉的風骨與思想,更是對于當代人具有涵養品德、砥砺精神的作用。當代書法工作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承擔的曆史使命。我們要通過書法的傳承弘揚,喚起全民族精神的認同、審美的認同,起到凝聚、團結、向心、确立的作用,鼓舞和激勵大家以更加堅定、自信、飽滿的精神狀态,在新時代的奮鬥路上高高揚起精神的風帆。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以書法激發文化自信,是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求。文化自信不是口号,它有着非常具體的内容。中華傳統文化的複興,首先要從“我”做起。進入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新期待,其中就包括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随着整個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大家對于學習傳統書法的熱情也在高漲。在人民群衆心中,他們對書法家有着什麼樣的要求和期待?什麼樣的作品才讓人民喜歡?我們當代書法工作者,要真正去關注社會需求,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我生長在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存的家庭,從小對書法的真摯熱愛,就是我的初心。我曾插過隊、當過兵,這些最基層的工作經曆,讓我得以長期了解人民群衆最需要什麼、最喜歡什麼、最向往什麼。我連續幾十年來積極組織參加文化惠民、慈善義捐、書法講堂、簽名售書等,讓我真切感受到百姓對于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和由衷喜愛。看到那麼多人喜愛書法,這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印證。同時,我也了解人民群衆對我的評價和建議,去進一步努力、修正。經過這樣的互動與遞進,更加堅定了讓書法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讓我堅信,書法就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這五年來,我參加了中國文聯組織的“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我和其他幾位藝術家,在這五年裡去了新疆、貴州、青海、廣西、雲南、山東、廣東、上海、天津、重慶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部隊等,分别以《以60年的書法實踐傳承中國書法》《一筆一畫書寫偉大時代》為題,與基層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對面地交流。在許多偏遠地區,每到一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原來有那麼多人由衷熱愛書法,我深感書法真的是最深入人心、能夠喚起文化自信的具體方式。

讓書法更加深入人心,我們不僅要創作更多雅俗衆賞、正大氣象的作品,我們還要更加廣泛地傳播書法之美,讓書法更多地進入學校、家庭、廳堂、場館,懸挂于書房、工作室、會議室,甚至滾動于熒光屏、幕牆等,讓書法不再成為少數人的藝術,而是成為中國人每一天必須接觸的日常生活,讓書法真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标志與符号,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最具體展現。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以書法弘揚文化自信,是當代書法工作者實踐與行動的自覺追求。目前,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作為書法工作者,應當把個人藝術追求與時代發展貫通結合起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發揮書法記言錄史的功能,反映曆史巨變、描繪精神圖譜。今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舉辦了“偉業——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書法大展”,讓書法藝術融入百年黨史的宏大叙事,讓個人的書法事業投身到偉大時代的目标任務中去,書寫出人民喜聞樂見、雅俗共賞、記錄和歌頌時代的書法作品。

心懷“國之大者”,緊扣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重大曆史節點而書寫,這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近年來,我書寫了《四書》《道德經》以及曆代家規家訓,是大家所熟悉的傳統文化精華;《詩意江南》用傳統筆墨書寫江南圖像的詩文,歌頌小康路上的江南魚米之鄉;《中國賦》書寫描寫江山多嬌、宇殿樓閣、四時物候、東方奇迹等内容的曆代經典詞賦;今年我又書寫了《運河頌》,描繪壯美運河篇章,向建黨百年獻禮。我始終将自己定位為一名“書法實踐者”,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國傳統書法的古代經典進行活化,努力在中國傳統書法和當代書法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将我的書寫、體會與經驗傳遞給别人,讓更多人進入中國傳統書法的書寫學習,進入傳統書法的審美世界。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美育可以從書法開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從寫好字開始,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随時随地可做的事情。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通過中國漢字一筆一畫的訓練,進行自省、自律、自查,不斷修煉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書法工作者,我們要潛移默化地讓更多人走近書法,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繼而增強文化自信。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正如一滴雨珠,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職責盡好,越來越多的雨珠彙聚成一場春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也就到來了。

我始終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中國文化這棵茂盛大樹上的一片小小的葉子,我們不斷地從中國文化的這棵大樹根上汲取營養,繁茂地生長,最後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而這參天大樹下的綠蔭,正是庇護我們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加倍努力,讓中國書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成為立于世界之林的獨一無二的中國辨別,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神聖象征。

孫曉雲:讓優美的中國字傳遞中國精神

作者簡介

孫曉雲,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