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種溺愛做法,易導緻孩子性格缺陷!

每一位家長都期望把全部的愛給自己的孩子,期望孩子在自己的保護中健康快樂地成長,以至有時會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溺愛下面這些錯誤你是否犯過?

1.錯誤做法一:包辦替代。

孩子穿衣、穿鞋、簡單收拾家務等,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家長都給孩子包辦了。家長們認為,每天時間很緊張,沒時間讓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幹那些事,我們動手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從表面上和眼前看,包辦代替似乎對孩子有好處,節省了父母等候的時間,但從長遠看卻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鍛煉,即使孩子長大一點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可能也沒有養成習慣自己完成,也不願自己去做,更不願去嘗試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2.錯誤做法二:特殊待遇。

在不少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都會辛苦工作,勤儉持家。舍不得給自己買東西,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孩子要什麼都照給不誤,也不太會教孩子節省。

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從自己得到的特殊待遇中總結出“我是特殊的人”的結論,并容易變得自私,不懂得關心他人。

3.錯誤做法三:害怕哭鬧,輕易妥協。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想達到無理要求時常常以“哭鬧、躺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家長在公共場合,或是有外人.場的情況下,礙于面子想讓事情盡早結束,往往會輕易妥協讓步。

長此下去,孩子會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更沒有耐性去等待欲望實作的過程。

父母的一味妥協隻會讓孩子抓住規律,越是有人在場,越是事多,越一次次地迫使家長妥協。做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原則,若家長能夠堅持原則,孩子也會放棄無理的想法和做法。

4.錯誤做法四:過分保護。

中國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經常會給孩子制定很多規則,為的是讓孩子能聽自己的話。

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完成,很多媽媽難以控制自己的沖動,會對孩子說狠心的話,但事後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和内疚。

許多父母不自覺地做了焦慮型的父母,造成了孩子做事不專注,通俗地說,就是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有問題時又抱怨孩子,讓孩子無所适從。

5.錯誤做法五:縱容懶散。

縱容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打遊戲,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家長在小孩念國小時管教得很好,到了中學就對孩子放寬标準,殊不知中學時期正是孩子面臨誘惑最多的時期,必須堅持原則。

長期的懶散生活,必然使得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6.錯誤做法六:過分控制。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有的孩子慢慢成了「小尾巴」,時刻都不能離開家長。

更有一些家長對孩子是絕對權威,強調孩子要聽話,要服從,用各種清規戒律限制孩子,幹預孩子的個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獨立行動。

家長對孩子頻繁地釋出訓示和禁令,如不許調皮、不許鬧、不許跑等。讓他們不要動這不要動那,應該怎樣怎樣,這樣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7.錯誤做法七: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事事以孩子中心,一旦孩子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脾氣。

這樣過分「愛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更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膽小嬌氣。

父母如何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

01 提高自身

父母應加強學習,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身教勝于言傳,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時無刻都在影響着孩子。不要盲目追求短期教育目标,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

02 重視孩子習慣養成

孩子在家庭養成的行為習慣往往伴随他的一生,家庭中形成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是孩子成就人生的基石。

03 建立溫暖的家庭環境

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很重要,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言語和情感交流,保證孩子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

04 與老人達成一緻的育兒共識

父母們應該與家裡老人進行協商,達成育兒的共識,形成教育的合力,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