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姚似璐 通訊員 陳航 盛汪淼芷

3月4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志在封面刊發之江實驗室與浙江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無需耐壓外殼,便能承受萬米級别深海靜水壓力的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研究團隊在全球率先實作了軟體機器人的萬米深海操控及深海自主遊動實驗,将為深海探索科考、環境監測與資源勘探提供解決方案。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自然雜志封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之江實驗室獲悉,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形似一條魚,長22厘米,翼展寬28厘米,約A4紙大小,原型來自于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6000~11000米的獅子魚。

生物學研究發現,獅子魚的骨骼細碎狀分布在凝膠狀身體中,能承受近百兆帕的壓力,相當于約一噸的汽車壓在指尖上。“獅子魚的構造帶給我們啟發,如果能将深海的‘生命奧秘’化作‘機器之力’,就可以研發出适應深海極端環境的仿生、軟體、小型化智能機器人。”論文第一作者、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進階研究專員李國瑞表示。

研究團隊對電子器件和軟基體的結構、材料進行力學設計,優化了在高壓環境下機器人體内的應力狀态。控制電路、電池等硬質器件被融入內建在凝膠狀軟體機身中;通過設計調節器件和軟體的材料與結構,機器人無需耐壓外殼便能承受萬米級别的深海靜水壓力。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

動力方面,機器人靠自身攜帶的小型能源控制系統和兩翼中間橢圓形部位的介電彈性體人工肌肉實作推進。當矽膠體中的電子器件産生電信号,介電彈性體會在刺激下産生像肌肉一樣的變形模式,雙翼随肌肉伸縮進行撲翼運動。為克服高壓、低溫條件下高分子材料的電驅動性能衰減,團隊研制了一種能适應深海環境的電驅動人工肌肉,在馬裡亞納海溝的低溫(0~4℃)、高壓(110 兆帕)下依舊能正常工作。

“總的說,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實作了兩項關鍵突破:适應深海靜水壓力的軟硬融合機器系統和适用于深海高壓低溫環境驅動的新型介電高彈體驅動器。”李國瑞表示,為抵抗巨大的靜水壓力,現有的深海機器人均需高強度的金屬耐壓容器保護,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則可實作深潛器的小型化、柔性化、智能化,有望大幅降低深海探測的難度和成本。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項目團隊 。

據介紹,2019年12月,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在馬裡亞納海溝坐底,影像記錄顯示其在10900米深處實作了穩定撲翼驅動。去年8月27日,機器人又在南海3224米深處成功自主遊動。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00:27

機器人在馬裡亞納海溝10900米深海驅動。(00:27)

《自然》封面報道中國學者研究成果:萬米深海驅動軟體機器人

00:46

機器人在南海3224米深海自主遊動。(00:46)

“我們的機器人在深海、極地、高沖擊性等惡劣及特種環境下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李國瑞表示,項目組将繼續研究深海軟體智能裝置的能源、驅動、感覺一體化系統,提升智能性,降低應用成本;還計劃将技術運用到深潛器上,研制小型化裝備,實作深海通訊、檢測等功能。

之江實驗室是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裡巴巴共同舉辦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發機構,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圍繞智能感覺、智能計算、智能網絡、智能系統四個研究方向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系統研發。

責任編輯:張軍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