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天擇雜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曆史世界~

1941年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針鋒相對地采取了一個重要的舉措,由中共中央軍委于1月20日釋出指令,重建新4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1941年1月25日,新4軍軍部在蘇北鹽城重新成立,将新4軍和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統一整編為新4軍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共9萬餘人,在7個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1師,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第1師由原新4軍蘇北指揮部所屬3個縱隊改編,下轄3個旅。

第一旅,旅長兼政委葉飛。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葉飛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于1914年5月出生于菲律賓奎松省一個中菲混血家庭。他的父親葉荪衛,福建南安金淘鎮人,華僑小商人。1900年漂洋過海,至菲律賓奎松省地亞望鎮謀生。後娶當地人麥爾卡托小姐為妻,生兩子,次子葉啟亨,即葉飛将軍,他的菲律賓名為西思托·麥卡爾托·迪翁戈。

其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1918年,年僅4歲的葉飛被其父親送回中國,先後就讀于廈門中山中學和省立第十三中學,1928年5月,葉飛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并建立了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抗日戰争爆發後,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之後便跟随粟裕南征北戰,是粟裕最得力幹将。但在1949年因金門戰役失利而多受指責。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葉飛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1999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第二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

王必成于1912年出生,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村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至第4次反“圍剿”鬥争、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宣漢反“六路圍攻”、延陵大捷、黃橋戰役等戰役,他是粟裕的得力幹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7歲。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政委劉培善,于1912年出生,曾用名三仔、善仔。湖南省茶陵七地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三旅,旅長陶勇,政委劉先勝。

陶勇原名張道庸,于1913年1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7歲被迫給人放牛,192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參加遊擊隊。1932年5月轉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紅11軍32師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曆次反“圍剿”和紅四方面軍西征入川作戰。率部參加了開辟川陝蘇區的鬥争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随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陝北後,任紅9軍教導師師長。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抗日戰争爆發後,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參謀長,期間,陳毅為其改名,略掉張姓,取原名“道庸”之諧音稱“陶勇”,他是粟裕的得力幹将,戰功卓著,特别是1950年1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争,曆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參加第二、第五次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67年1月21日在上海逝世。

劉先勝于1901年6月,出生于湘潭縣石潭區一個貧苦農家。1924年入黨,參加了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争、長征、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77年10月12日病逝于南京,終年76歲。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第1師師長是被稱為戰神的粟裕,而葉飛、王必成和陶勇被稱為粟裕手下三劍客,能征善戰,是以第1師的戰鬥力在7個師中是最強的。而這三個旅後來轉戰大江南北、齊魯大地、黃淮平原,在戰争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的幾支主力部隊。

1941年新4軍整編為7個師,為什麼第1師戰鬥力最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