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面獨家|漢文帝為何将霸陵選址白鹿原?十問霸陵考古親曆者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劉可欣 發自西安

位于西安市東郊白鹿原西端的江村大墓,北距鳳凰嘴大約2100米,東距窦皇後陵800米,是霸陵陵區内重要的墓葬遺存。随着霸陵位置的确認,西漢十一座帝陵的最後一塊拼圖已經歸位。江村大墓得以被“正名”,白鹿原重新熱鬧起來,吸引一批批市民趕來圍觀。

大學畢業之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漢陵考古隊副隊長曹龍就跟随焦南峰先生在漢陽陵從事考古發掘工作,2017年轉戰江村大墓。西漢”文景之治“的兩位關鍵人物都因為他所參與的考古發掘項目而更加面目清晰,他從考古工作中感覺到了使命感和責任感。

12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跟随曹龍走進江村大墓外藏坑1号發掘點的15号坑,目睹了數以千計的”着衣俑“,還有一些編鐘、石磬的殘片,漢文帝這位以清廉孝順著稱的皇帝,從霸陵位置及陪葬物的選擇中可以一窺端倪。

對曹龍來說,盡全力保護文物是基本工作,向大衆科普考古工作的意義是職責。“曾被誤以為是霸陵的鳳凰嘴,現在是否還有曆史價值?”“為何我們現在盡量不發掘帝陵?”封面新聞記者用10個問題對話曹龍,希望為公衆揭開霸陵考古的神秘面紗。

“我們隻是做一個技術支撐”“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是把資料做紮實、做科學、做詳盡”,曹龍在采訪中,反複向記者提起公共考古的意義。考古不是挖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如何将文化遺産惠之群眾,如何吸收過去之經驗、減少甚至是不再出現無法挽回的損失,除了本身的發掘研究,每一次的考古工作都讓他對這些問題産生一些思考。

封面獨家|漢文帝為何将霸陵選址白鹿原?十問霸陵考古親曆者

江村大墓一号點發掘點遠景(陝西省文物局供圖)

01

江村大墓考古工作至取得了什麼成果?

曹龍:本次考古工作自2017年持續至今,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的“石圍界”、圍合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以及建築遺址、陶窯等,發掘了江村北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漢墓等,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02

如何證明這個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曹龍:有四個重要的證據,首先,經過多種勘探,鳳凰嘴沒有任何陵墓遺存;第二,它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第三,有大量外藏坑,坑裡出土的官印、陶俑都是級别非常高的陪葬品;最後,最關鍵的證據就是,考古人員在窦皇後陵和江村大墓的周圍發現了一圈更大的夯土院牆,形成了一個大陵園,将皇帝和皇後圍在了一起,而漢代陵墓特征就是帝後“同茔異穴”。

03

這次考古發掘工作運用了哪些“黑科技”?

曹龍:現在的考古已經不僅僅是靠洛陽鏟,還需要運用一些科技,比如航拍。我們回看2017、2018年冬季高空拍攝的視訊,隐約能看到墓道和陵墓大緻的形狀,因為墓室裡外的土質不一樣,雪消融的程度也不一樣。現在發掘出陶罐和瓦片上的墨書文字、動物骨骼,我們都能對其進行現場快速簡單的封護。我們現場看到的防震抗墜、随時觀測裂縫間隙的壓力表,確定發掘工作的安全,這些可算是高科技在考古中的普及和運用。

封面獨家|漢文帝為何将霸陵選址白鹿原?十問霸陵考古親曆者

曹龍

04

江村大墓考古發掘之後,現場如何加強安保工作?

曹龍:此前文物管理部門和地方公安部門都已布設了監控設施,加強田野文物安全巡查。這次消息釋出後,公安部門連同相關街辦派出所,第一時間在考古隊召開聯席會議,就文物安全裝置設施及巡查巡邏的進一步加強提升進行了研判部署。

05

江村大墓現在已經有文物提取出來、進行修複的流程了嗎?

曹龍:有,江村大墓已經持續發掘了5個年頭,有些文物件進行了修複,還有一些有機質清理的遺迹,比如漆器、彩繪的一些東西,打包到我們的文物保護基地做保護了。

06

霸陵出土了一個類似車轱辘的齒輪,與三星堆青銅太陽輪形似,它們是否有聯系?

曹龍:作為考古者而言,我們不會随便關聯兩個文物。每一個地區文化的發展是多元的,從人的角度來思考,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不能作“泛傳播論”。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但其實它們的形制有很大差異,可以開玩笑,但是沒必要牽強附會。如果真的有聯,我隻能說是,它們都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手工業水準和冶煉水準的高超。

封面獨家|漢文帝為何将霸陵選址白鹿原?十問霸陵考古親曆者

出土的陶俑

07

漢文帝最終為何要把霸陵選在白鹿原?

曹龍:目前好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但比較統一的觀點大緻分為這些,首先,漢高祖和呂後合葬在長陵,薄太後沒做過皇後,非常尊重孝順母親的漢文帝為了妥善解決薄太後的喪葬選址這裡;其次,馬永嬴老師研究認為,西漢帝陵選址與關中地區的軍事防禦有關,扼守交通要道;最後,漢文帝是小兒子,很少和劉邦在一起,可能有一些情感方面的因素。

08

我們未來會不會發掘霸陵?

曹龍:我們目前進行發掘的是江村大墓的外藏坑,霸陵核心區不會進行發掘。考古發掘工作大部分都是被動進行的,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後人的生活可能會幹擾到前面的遺存,其中包括經濟建設、自然因素的破壞、不法分子的盜掘等;另外一部分的發掘就是為了學術研究的課題性發掘。我們大都是努力以發掘很小的面積,去解決很多、很重要的學術問題。曾經發掘明代定陵的教訓十分慘痛的,一方面是文物保護力量不夠,一方面是經曆一些動蕩,有些文物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損毀。定陵發掘以後,考古界就有了不成文的規矩“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說法,是以江村大墓作為帝陵,目前不會發掘。

09

未來霸陵會如何保護、展示、利用?

曹龍:未來,包括霸陵在内的西漢帝陵繼續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其考古研究、保護傳承等工作将進一步得到發展。我們也想以發掘成果為契機,讓江村大墓、薄太後南陵還有窦皇後陵周邊的環境得到改善,一方面是加強安防、技防,另外一方面也是設定一些人文景觀,推動着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科學詳實的考古資料是基礎,考古人的任務是把我們的資料做好、做準确。

10

鳳凰嘴如今判斷不是霸陵,還有沒有什麼價值?

曹龍:我覺得鳳凰嘴作為流傳千年的霸陵所在地,現在可以以一個文化景觀點看待,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本身山型比較好,從灞河岸上看鳳凰嘴氣勢比較雄偉的。此外,有很多清代碑刻,如果作為文化景觀依然可以參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