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兩新”成為文代會熱詞 “兩新”代表為何有了幸福感?

完滿完成各項會議議程的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17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圓滿閉幕。除了來自各文藝院團的藝術家外,文藝“兩新”的概念無疑成為今年“文代會”的熱詞,随着新的文藝組織和新的文藝群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主流藝術的創作中。

在今年中國劇協的代表團中,央華戲劇創始人王可然和鼓樓西劇場創始人李羊朵,作為文藝“兩新”群體的代表,頗為引人關注,對于首次參加“文代會”的兩人來說,幾天來的所聽所感資訊量極大,同時也擁有了被關注和關懷的幸福感。

王可然 :隻有堅守民族性的作品才能收獲文化自信

王可然表示,“這幾年,’兩新’群體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注,尤其是這次文代會對’兩新’群體提出了要求和鼓勵,這說明這些年來’兩新’群體在主流的創作上,價值觀和創造表現是積極向上的。”

文藝“兩新”成為文代會熱詞 “兩新”代表為何有了幸福感?

王可然

這些年央華戲劇先後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等基金的支援,對此,王可然一直心存感恩。但對于民營機構創作者來說,王可然也有感于在藝術生産實踐中,極其缺乏創作硬體,比如劇場、排練場等的資源配置,“這在很大程度影響着新作品的藝術呈現。”

十多年來,央華戲劇的作品有商業大戲、有藝術性極強的劇目,更有公益演出,在王可然看來,“藝術性的劇目創作和市場需求是一定要兼顧相容的,可以略有側重,但雙方共進實作在一部作品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之前,公益作品對我們而言,是相對少的嘗試,但是當社會發展至今天,戲劇擁有了較大的社會空間環境時,我們的作品需要給社會看到戲劇本身的經典價值,進而更大地展現戲劇對大家的親和力。央華戲劇發展到今天,有我們的努力,當然也是社會和市場給我們的機會和支援,回饋社會的公益戲劇行動也是我們的責任與感恩。”

李羊朵 :一座劇場要有自己的審美追求和人文選擇

同樣是第一次參加文代會的

,稱會議經曆對自己來說是一次完全不同的體驗。作為“兩新”群體的文藝工作者,文代會期間,她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戲劇人,如何在新時代展現自己的社會責任,戲劇人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兩新’群體是體制之外的文藝工作者,但是近些年越來越被關注,也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這樣的一個社會身份有多麼重要。作為一個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或者說生産者,作品所傳遞出的内容、傳達出的聲音,對于觀衆而言、對于社會而言,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作為’兩新’群體的一員,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這是我特别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文藝“兩新”成為文代會熱詞 “兩新”代表為何有了幸福感?

李羊朵

同時作為一家民營戲劇公司、一座劇場的經營者,李羊朵把劇場稱作“精神陣地”,“我們在做什麼,在創作什麼,已經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政府也給予了我們更多的關注與關懷。不過到現在,作為民營戲劇機構,我們一直在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還是資金,比如我們想做一部文學性強的史詩級作品或是曆史劇,這樣的制作通常都是投入資金比較大的,這對于一個民營公司來講,如此體量的創作就比較困難,是以我們在選擇劇目題材時,還是會有一些顧慮的。能否有一個針對民營機構的扶持基金,這樣我們創作的作品題材可能會更多元。”

從鼓樓西劇場到“鼓樓西制造”,一直以來,小劇場演出都是鼓樓西不變的初心,“但對于大劇場的劇目創作,比如《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我們依然秉承鼓樓西選戲的标準,以經典、人文戲劇為導向。同時希望通過在全國的巡演,讓更多人從戲劇中受益,真正踐行’做戲劇文化的傳播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