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重要文物都與“它”有關!

上期送書活動的獲獎名單,請直接劃到最後

接下來

又是激動人心的普普福利大放送時間

什麼?重要文物都與“它”有關!

人民網科普聯合

商務印書館

免費送出7本

《元素與人類文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李世民

禮儀之邦

要談人類文明,銅恐怕是繞不開的一種元素。說起來,它與金和銀算是近親——元素周期表上,金、銀、銅屬于同一族,也就是從左往右數的第 11 列。銅和金之間,不僅在化學性質上有着很強的關聯,文化上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我國古代的很多文獻中,漢字“金”所指的,其實是銅而非黃金,比如《過秦論》中提到秦始皇所鑄的“金人十二”,說的便是十二尊巨大的銅人。

商周時期的古代中國、19 世紀末的法蘭西,兩個不同時空的“禮儀之邦”,為了不同的目标, 卻不約而同選擇了銅這一種元素打造禮器。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件青銅制的館藏品,無論從曆史考古、藝術欣賞還是文化影響等方面,它都是一件足以與自由女神像相媲美的國寶,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後母戊大方鼎。

什麼?重要文物都與“它”有關!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

(圖檔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根據考證,鼎是古代人烹饪和吃飯的器皿,是以在一個經常吃不飽飯的時代,鼎的大小就可以代表富貴的程度,自古就有“鼎食之家”指代富貴人家的說法。至于王族來說,所用的鼎必定得是天下最大的鼎,這樣方能顯示出氣派,用它作為禮器也是非常隆重的禮儀。雖然放在今天,朋友之間送大碗作為禮物會很奇怪,但在當時,用鼎作為禮品,一般人可是承受不起的。

到了周代,鼎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王權的象征,别說平民了,連貴族用鼎也是要有分寸的。相傳早在大禹治水之後,他就鑄造了九尊形态各異的大鼎,意指華夏九州。

此後,商周二朝又依次繼承了九鼎,擁有九鼎者才能真正得其國。當然,這件事杜撰的成分很大,畢竟按史料推算夏禹時代,青銅器技術在中國境内幾乎還是空白,更不要說鑄造出鼎這樣的精美禮器了。但不管怎麼樣,有了這個傳說,“九鼎”的配置就成了天子獨享的标準,其他人要想觊觎,那便是僭越犯上,與謀反無異了。

修我甲兵

有句話人們經常會挂在嘴邊,叫作“先禮後兵”,這也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智慧——禮數到了,如果還不能解決沖突,那就隻能使用暴力手段了,勿謂言之不預也。是以,說完銅作為“禮器”的一些事,接着就得說說銅作為“兵器”在戰争中的作為了。

1965年底,湖北省江陵縣,勞工們正頂着寒冬凜風,熱火朝天地修水庫,一不留神卻挖到了五十多座古墓。在這一墓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青銅劍,劍身全長55.7厘米,劍格寬5厘米。看到寶劍,研究人員順手取來報紙,想試一試劍刃是否鋒利,結果輕輕一劃,便劃透了二十多層報紙,現場人員無不為之驚歎。

不僅性能優異,這把劍的精美程度也令人咋舌。劍身遍布菱形花紋,劍首上刻有十一個同心圓,其幾何完美性不亞于機床加工的水準,而在劍柄與劍身相連的位置,還鑲有一些寶石。

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竟是此次考古中的最大發現,直到後來才發現它是一件稀世珍寶,轟動了全國。今天,這把劍陳列于湖北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什麼?重要文物都與“它”有關!

勾踐之劍

(圖檔來源:人民網)

此劍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曾經跟随過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劍體所刻的八個篆體文字足以證明此事:“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此處的漢字是現代用語,勾踐劍的銘文本為“越王鸠淺自乍用鐱”)。時隔兩千餘年,當此劍重見天日之時,寒光四射,完好如新,刀身居然都沒有生鏽的痕迹。

什麼?重要文物都與“它”有關!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銘文本

勾踐劍之是以經年不鏽,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被深埋于地下的墓穴中,處于缺氧的狀态,沒有了氧氣,自然也就不那麼容易生鏽。在勾踐劍出土的同時,墓葬中還有另外幾把青銅劍,幾乎也沒有出現生鏽。而勾踐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陳列,因為儲存環境發生了改變,劍體的光澤已經有些黯淡,隔絕氧氣對于金屬防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話又說回來,出土前處于缺氧環境的文物還有很多,像勾踐劍如此锃亮的卻是少之又少,是以一定還有其他原因值得研究。

根據已有的一些資料,勾踐劍所用的青銅,不僅其中銅錫的配比十分考究,少量的硫元素很可能也是防鏽的奧秘。除此以外,其他雜質的含量很低,這也就降低了它形成“伽伐尼電池”的可能性,自然不那麼容易生鏽了。如果自由女神像的修複團隊獲悉這把劍的奇迹之處,不知該作何感想。

(本文節選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元素與人類文明》一書)

繼續閱讀